|
探索机器人在制造业应用的新可能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06-09
浏览次数:
聚焦于“新制造业”,浙江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他们聚焦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探索机器人在制造业应用的新可能。 通过科技成果商业化转移转化,既实现研发创新目标,又实现自我造血,为发展投入提供保障。 在创新中心,通过和企业、高校合作,研发取得的技术成果持续通过产品化销售、智能制造工程应用、内部孵化企业、技术授权/转让等模式进行商业化转化,既实现研发创新目标,又实现自我造血,为发展投入提供保障。 (1)学校的课题与公司的需要往往相差较远 基于新松机器人、双环传动、浙江大学等联合创建单位间的深度合作基础,创新中心才得以成立。在开发过程中,学校的课题与公司的实际需要往往相差较远,需要创新中心担任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为企业提供表达需求的渠道,为科研团队提供深入一线的机会。 (2)“自愿组合”的创新中心创出全新模式 “新”这个字,贯穿创新中心的整个发展过程。创新中心不同于以往的企业研究院,也不同于政府主导建设的科研院所,它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产业联盟为依托,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面向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提供从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跨界型、协同型新型创新载体。 通过设立法人主体浙江钱塘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有限公司,围绕一个中心打造智造技术众包研发与解决方案展示推广双平台,创新中心实现将中心的技术成果进行商业化,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工程服务,面向市场进行创新产品销售,取得合同收入,持续滚动投入发展。 (3)人才培养与政策扶持双管齐下 2021年,创新中心与多家客户开展合作,实现各类技术合同额约2300万元。 创新中心的人才培养,更多是依托自己平台和股东资源的人才培养,前期中心的第一批骨干力量全部由股东单位输送过来。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员引进。校企合作为大学生与创新中心提供了熟识的环境与双选的机会。 专家指出,虽然成立仅两年,但创新中心已经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创新。持续发展下去,或能形成可复制经验,为其他地方制造业创新提供样本。 文章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