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仲资本姚海波:2025年,机器人赛道将淘汰一批“机会主义者”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4-15 浏览次数:

2022年10月,马斯克在特斯拉“AI Day”上推出擎天柱原型机,从那以后,做“人形”似乎成了机器人企业走向“通用”的共识。

同年年底,生成式AI席卷全球,人形机器人结合大模型,不断向外界讲述着“智能”的新故事。
来自学术界、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的创业者纷纷投身于人形机器人赛道,催化市场迅速扩张。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个月,中国具身智能赛道的54家企业共获得60.46亿元融资,融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已经超过2023年和2024年两年总和的1/3。
但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却对“人形”机器人赛道十分谨慎,他认为,“某种程度上,特斯拉开了个‘不好的头’”。
马斯克过于强调将机器人做成“人形”,他在CES 2025期间接受采访曾预言,“未来会有200亿或300亿人形机器人”。他认为,人形机器人和人类的数量比例可以达到3:1甚至5:1。
图片
姚海波认为,人形机器人会是通用机器人的最终形态,但在当下,“人形”其实并非是最优解。
即便如此,在Optimus(擎天柱)和机器人春晚转手绢的影响下,如今,每周都有新的机器人项目来找昆仲资本谈融资。
对于热情的创业者,姚海波判断,其中混杂着很多“跟风”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来得快,去得也快。2025年之后,会死掉一大批机器人公司。”
昆仲资本更关注机器人在“手、足、脑”等关键能力上的单点突破——比如感知与决策能力、灵巧操作能力,或者复杂环境下的运动能力。
在前后看了数百个创业项目后,姚海波与腾讯科技深入聊了聊他对机器人赛道的真实看法和投资逻辑。
图片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
以下为腾讯科技与姚海波的对话整理:

图片

机器人行业发展仍处于“草莽时代”
腾讯科技:看到你发的朋友圈,你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还连续跑了6年,是什么让你能一直坚持下来?
姚海波:被你们发现了,跑马拉松是一种坚持和热爱,如果对一件事情本身有足够的热爱,就能跨越山河大海,投资本身也是一样。
腾讯科技:北京亦庄在这个月也会举办一场人形机器人的半程马拉松比赛,并且还会评奖,有耐力奖、步态奖、形态奖,你认为人形机器人举办跑步比赛有意义吗?
姚海波:是有意义的,可能有人称之为"炫技",但这种展示真正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人形机器人正在以"做火箭的速度"向前进化和演化。
腾讯科技:在人形机器人的单点能力中,下半身移动能力已经确实做得比较成熟了,跑步算是人形机器人的真实拥有的技能。
姚海波:没错,不过负责机器人移动的"足"仍有巨大演化空间。现在大家都专注于"走得稳"或"走得快",就像初学跑步者总想提高配速。但除此之外,机器人要面对的是复杂环境,如非规则的地形。
我们当初看好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正是因为他研发的"足"在复杂地形上有较强的运动控制能力。机器人移动能力发展迅速,但仍有巨大发掘空间。比如把它们放到中国西北丹霞地貌那种高低不平、全是沙石,甚至需要从高处向下跃迁的地形,它们恐怕就难以应对了。
腾讯科技:所以,虽然这些机器人都能“走路”,但是目前各家能力还是有差距的,想要做得更好也有壁垒。
姚海波:完全同意。
腾讯科技:壁垒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姚海波:我觉得是两大核心能力:
第一是运动控制能力,这是算法与硬件集成的挑战。目前有专门做运动控制的软件团队和开发关节模组的硬件团队,但在人形机器人量产前,二者融合度不高。实现运动控制的方法各异,有通过"大脑"中央控制、"小脑"控制或下身控制上身等方式,就像汽车有前驱、后驱和四驱一样存在多种可行方案。
第二是强化学习能力。现有大语言模型可以应用于机器人与人类的语言交互体验,而运动控制可能需要专门的小模型。具身智能实现路线多样:预训练、端对端、强化学习或特定场景训练。例如,可以先将炼油厂环境泛化,使普通机器人通过定制小模型快速适应并工作。
技术流派和门槛差异导致了当前多样化发展,解释了为何机器人在行走形态、运动方式、关节结构和体型比例各不相同。有的一米四高,有的达一米八;有的像"小脚老太太",有的似变形金刚。行业尚未收敛,机会依然很多。
腾讯科技:整个机器人行业发展还处于“草莽时代”吗?创业者们都有哪些“流派”?
姚海波:可以称之为“草莽时代”。创业者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学者创业,这很典型。包括逐际动力、戴盟、云深处等,有很多从海外回来的专家,他们之前一直在学术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现在走向了工业界,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他们也看到了市场的机会;
第二类是之前在大厂做全自动驾驶(FSD)的团队,我们曾投资了很多自动驾驶公司,现在都已经上市,包括小鹏、文远知行、速腾聚创等,这些公司也在进入机器人领域,这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有很大不同;  
第三类是民间的优秀从业者或爱好者,比如某些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对这个领域充满热爱。还有王兴兴,属于这个领域的爱好者,他们也都很优秀。
图片
过度追求“人形”是马斯克带来的误区
腾讯科技:你们内部怎么评价“民间”创业派宇树科技?昆仲资本投资的多是机器人单点能力如"灵巧手"、"双足",较少投"人形"本体,做本体的宇树科技爆火后,有让你们重新复盘投资机器人的逻辑吗?
姚海波:首先要厘清,手部和足部也是机器人本体组成部分。虽然我们和很多走人形机器人方案的企业的终极目标一致,但路径不同。坦率说,我不太看好现阶段纯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解决方案,现阶段单一人形机器人难以满足所有场景需求,非最优通用形态。
我们的策略是先在移动能力、操作能力、感知能力三大核心领域建立优势,再进入特定场景。可能某些场景确实需要人形结构,但任何应用都是这三种核心能力的组合。我们在思考为特定行业量身定制必要功能组合,但更侧重提升通用能力的应用层次,而非极度细分场景。许多特定任务如拧螺丝,专用工具在速度和精度上通常更有优势。
腾讯科技:但市场上不断有新公司直接开发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他们选择这条路径的思考逻辑是什么?
姚海波:从大的背景看,这一波机器人热潮的崛起,实际上是因为大模型的应用被认为能解决许多问题,大家似乎默认“人形机器人”一定是未来的方向,这种认定未免片面。最终,理论上的终局可能是“人形”,但路径上还需要脚踏实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形”作为最终目标,但实现的路径可以多样化。
腾讯科技:从商业角度看,单卖手部或足部能卖给更多客户,而完整人形机器人客户较少,也有这一层考虑吗?
姚海波:对,我们确实是这么思考的,有句话"勇攀高峰,沿途下蛋",不能只为了最终的一个"巨大鸵鸟蛋"而放弃当下机会。对投资人来说,基金周期有限,我们希望企业在追求大目标的同时,沿途创造更多商业价值从而变现。
比如,逐际动力Tron 1卖到了很多他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某大厂购买后用来训练大模型,还进行了多次复购。再比如南美的一家公司,他们用这个产品开发了编程课程,然后在网上卖课。这已经不仅是传统硬件销售模式,而是商业模式创新——用他们的配件开发教学内容并销售。
我有很多商学院同学在制造业工作,他们很想采购人形机器人,但下单后发现这些产品根本进不了工厂。他们可能不需要腿,而是需要轮子;手部是三指、五指还是夹爪都有特定需求。所以我认为我们分几路并举,最终会帮助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当然,我们并非主张永远只做手或只做腿,而是做完整人形的能力,没有谁会只专注一个领域,都需要整合其他能力,可能部分自研,部分合作。从场景角度来看,最终一定会走向泛化场景,比如进入家庭。不过,这可能就是“人形机器人3.0”阶段了。
腾讯科技:从实际情况来看,你认为现在人形机器人处在什么阶段?
姚海波:我认为现在处在从1.0向2.0过渡的阶段。
1.0阶段的机器人只要能动能走就行,能做些简单操作就很了不起了;
2.0阶段机器人进入一些相对泛化的场景,如制造业、野外或特殊环境,或者是面向消费者的医院、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中与人交互的场景;
3.0阶段则是机器人在某一方面特别强,比如,只要把机器人放在特定环境中就能立即工作,不需要再学习适应。
腾讯科技:2.0阶段,机器人可以在泛化场景与人进行交互,这是否意味着“手”的操作能力越来越先进,接下来机器人灵巧手技术会有进一步发展和爆发?
姚海波:这并不局限于操作能力,我们也不排除一些“移动+简单操作”的能力的结合,而并不是说进入场景就一定要做复杂操作。但下一步大家必须落地、与场景结合。
比如我们投资的“若愚”,他们进入了加油站场景,加油站有几个特点:首先安全规范要求非常高,毕竟周边有人、车和危险品;其次是通常三班倒、24小时营业不停;第三是有很多防爆级别要求。这是个复杂且有潜在危险的场景,对人的要求高,人工作时容易疲劳。这种情况下,加油机器人可以帮上忙,而且加油本身操作不算复杂,场景也相对可以泛化。
虽然接下来机器人会进入各种场景,但操作能力要求可能暂时不会太高,不会马上要求你叠衣服这种复杂任务。大家可能先解决单一问题——比如加油。早期的iRobot也只解决了扫地一个问题,后来才有了小米扫地机器人。你需要先把一件事做清楚,但必须进入实际场景,不能一直停留在炫技阶段。
腾讯科技:我们观察到一种现象,国外新兴机器人创业公司比如Figure更看重上半身操作能力,而国内很多明星机器人企业重点展示下半身移动能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姚海波:我去过包括Figure在内的几家创业公司,看过他们的设备和机器人,我不认为国外就完全偏重上半身,只是认知存在差异。国外企业普遍不看好人形机器人在工厂的应用,认为这没必要。真正提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的主要是特斯拉,他们说Optimus可以在工厂工作。但实际上,特斯拉未必真的要把机器人放进工厂,或者放进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场景。他们追求的是量产,需要先打通供应链,制造出人形"车辆",就像特斯拉汽车诞生时一样——当时没人相信电动车,但他们需要推出Model S。
至于这款机器人将来去什么场景、怎么使用、最终长什么样,可能都与现在不同。所以大家也不要被大公司带偏,我认为特斯拉某种程度上开了个不好的头,让大家觉得机器人一定要是人形才算机器人。其实像ABB、发那科这类做协作机器人的公司存在几十年了,它们也活得很好。
我们现在追求的是通用性,想要各种能力都有所涉猎,虽然可能说不清哪个最强;而国外更多是针对特定环境,思考在这个环境下机器人应该长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
图片
2025年人形机器人最后的“生存年”
腾讯科技:你在之前的采访中提过,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一个生存年。你所说的生存年是针对完整的人形机器人,还是包括你投资的足部、手部等所有相关的机器人公司?
姚海波:我认为是所有的公司,现在大家都得讲生存故事了,就是到底怎么交作业。当一个市场出圈、变成全民关注的焦点后,它会迎来快速回落。大家对新鲜事物、创新能力的容忍度初期是非常高的,但这个容忍期过后,人们会直指问题本质:你的创新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果能为用户创造价值,我可以乐见其成,但如果没有价值,就会很快被技术创新浪潮抛弃。所以对于我们这些较早入局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现阶段确实颇有挣扎。这种挣扎在于,你既要进行技术迭代,又要融资,还要去各个场景里验证,同时还得找到真正的商业模式。这对现有机器人行业创业者的挑战是巨大的。如果大家要秉持我今天讲的"生存之道"的前提,可能才能度过这个周期。这个转变可能会来得很快,不一定是下半年,但肯定会到来。
腾讯科技:这也意味着会有一批公司消失。
姚海波:当然,在一个如此迅猛的创新浪潮下,必然会有一些公司被淘汰,这是难以避免的。
腾讯科技:什么类型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可能在半年到一年内消失?
姚海波:我认为生存与否取决于对市场的认知。首先,你必须是基于热爱的,回到我们谈话的起点,我认为你必须真心热爱这个领域。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人对机器人的热爱程度没那么高。有些创业者对机器人确实有深厚的热情和使命感,我认为这些人值得留在这个赛道,但大家也需要清醒一点,热爱要能转化成生产力。
还有一些人是出于机会主义,或者认为可以借这股浪潮一把力,而不是真正热爱这个领域。这类机会主义者可能会迅速转向——当他们发现这条路没那么好走,或者陷入不擅长的领域时,很多人会选择离开。尤其是今年才开始进入这个赛道的人,大家都有共识:来得快的,去得也快。我估计会有一些公司掉头离开。
腾讯科技:这与创业者的身份背景无关,是比较个体化的情况,有没有一种群像特征?
姚海波:没有关系,这个机器人行业有趣的地方就是,你很难将成功归因于某一类特定人群,这在机器人行业特别独特。今天的机器人创业者,都在不同方向上向同一终点聚合。这也是这个领域魅力所在,没有固定的成功群体画像,很难定义谁一定能成功。
腾讯科技:不一定是机器人赛道,其他赛道是不是也是这样,也很难说是某一类人才能成功?
姚海波:是的,但有趣的是,在很多赛道上我们能够描绘出创业者的基本画像。比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心里会有一个模型:可能是优秀的产品经理,或深谙商业模式创新的年轻创业者。在许多赛道中,你能用"人事匹配"的逻辑勾勒出成功者画像。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何小鹏是华南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之前在金山、阿里或UC工作。张一鸣也类似,王兴他们也一样。在百团大战中谁的商业模式思考最透彻,谁就更有可能脱颖而出。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但在机器人领域,如果有人告诉我机器人行业的创业和投资有迹可循,我反而不太敢投了。正是因为这是个探索未知的方向,必须存在非共识的路径,这样的领域才最有魅力。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投资机构、各种属性的资金和优秀人才涌入。
腾讯科技:你对机器人的好奇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姚海波:其实我也没那么早,最开始我也是不信的,大约从2014年开始,也就是十一年前,我连续参加了十年的CES(全球消费电子展)。实际上每一年都有机器人公司参展,那时的机器人非常初级,有点像小时候那种可以搭积木、拧螺丝的小玩具,还不到乐高那个时代。
所以,我一直觉得机器人很酷,但同时认为它没什么实用价值——它能和你对话又怎样?当AlphaGo出现后,似乎打碎了所有机器人的梦想,因为大家认为只需要有"大脑"就够了,不需要实体。但当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出现的那一天,你会觉得这东西真的太赛博朋克了,非常酷炫,虽然它也只能应用于军工或野外场景。所以十一年前其实也不算早,我每次都去重新审视和见证这个领域,但一直没有真正燃起希望。
腾讯科技:现在燃起希望了。
姚海波:当然,我们现在确实坚定看好这个领域。我认为这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在有生之年能够见证和践行一个长周期产业发展的机会,概率是非常非常小的。
腾讯科技:看来波士顿动力对你有很大启发,你怎么评价波士顿动力这家公司?
姚海波:两句话:第一,波士顿动力是目前为止最伟大的机器人公司,没有之一。如果大家认可这句话,那第二点就是——作为一家史上最伟大的公司,它却不赚钱。据说Marc Raibert(波士顿动力创始人)拒绝了很多To B的订单,但因为持续追逐技术领先,才让它成为了最伟大的公司。
腾讯科技:但是波士顿动力被卖来卖去,先是卖给软银,后来又卖给现代集团。
姚海波:虽然它是伟大的公司,但从商业化角度看却不怎么成功。不过他提出了一个我非常认可的观点,他质疑人形是否就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我也有同样的怀疑,真的不一定最后就是人形。
腾讯科技:那么全球范围内,你最喜欢的机器人从业者或投资人是谁?是波士顿动力创始人吗?
姚海波:说到欣赏,我当然首先欣赏我们投资的这些企业家。
其次我很喜欢DeepMind的CEO(Demis Hassabis),他的出现证明了学术教授创业本身是有机会和未来的。当然他后来获得了诺奖,被Google收购,成为大公司的一个部门,但他在大模型或AI方向上做了非常多伟大的探索工作。
我认为他过去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对机器人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从AlphaGo击败人类到AI预测蛋白质结构。当然,这种影响今天还没有完全显现。正如我刚才提到的,AI探索之旅之大模型对机器人的改变和革命远远还尚未开始。现在只是双方有一些简单的结合和尝试,所以我喜欢那个家伙(指Demis Hassabis),我觉得他挺帅的。
腾讯科技: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机器人,你觉得人类在体育竞技中还能保留些什么优势?
姚海波:机器人是由人类设计的智能体,其设计前提是人类利益是否得到保障,这也是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法则”第零条。如果说AlphaGo战胜李世石,是机器人认知边界上的胜利,那纯粹身体技巧竞技,则仅仅是技能表演了。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