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到商业落地,如何把握具身机器人热潮带来的发展机会?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4-08 浏览次数:

图片

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人形机器人热潮,具身智能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在重构产业格局的当下,怎样才能从具身智能的发展趋势中挖掘机会,找准定位与方向,带领企业走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之路?
4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校友会、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校友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合主办,上海农商银行鼎力支持的高金E友沙龙“DEEP TECH系列研讨会之AI+具身机器人”在上海徐汇校区精彩举行。

中信证券全球投行委工业与先进制造行业部执行总经理王丽平,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研究员桂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机器人方向工学博士、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张建政带来主旨演讲,深入解读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产业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为广大企业及投资者寻找未来方向提供了宝贵启发。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牧之,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允格众创董事长陆耀辉,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及松江区科创发展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超,上海农商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兼科技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王粟旸分别致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科创金融融合发展中心主任、EED项目学术主任及执行主任蒋展作了小结介绍。
主旨演讲结束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校友、兴富资本投资副总监唐家俊主持了圆桌交流环节。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人工智能校友会秘书长、极熵科技创始人及董事长孙东来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校友、韦豪创芯合伙人王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校友、耀途资本合伙人杨光,华创证券机器人行业研究员苏千叶,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校友、北京辉羲智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章建勇博士共聚一堂,从技术、产业、投资三个维度剖析具身智能演进脉络中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长三角科创与产业赋能中心副主任、上海科创企业上市服务联盟执行秘书长刘燕凝主持全场活动。
图片
刘燕凝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长三角科创与产业赋能中心副主任、上海科创企业上市服务联盟执行秘书长 
多方致辞:跨界同行,勾勒AI科创新蓝图
王牧之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而具身智能更将重塑人机协作的底层逻辑。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单靠技术突破或资本助力远远不够,更需要政、产、学、研、金的生态协同。未来更需要打破传统界限、破除思维惯性的跨界人才。我们衷心希望高金校友与交大各工科兄弟学院校友深度融合,为企业家与赋能方建立深度连接,而这也正是高金推出交大校友福利课程(后E课程)的初衷,即打通EMBA学员与各工科学院之间的界限交叉,打造一个跨区跨界、合作共赢的长期平台为企业精准赋能。
图片
王牧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陆耀辉在发言中对具身智能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将在四个方向上产生投资机会:多模态的传感融合、智能体的运动控制、自主学习的进化以及人机协同。他希望能够通过此次E友沙龙进一步加强与校内各院系、校外各创投机构的合作,加强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在具身智能的产业发展中贡献交大力量
图片
陆耀辉 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允格众创董事长 
陈超在致辞中介绍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成立初衷和发展轨迹,对于下一步推进G60走深走实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紧紧围绕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的深度融合;二是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构建发展生态;三是持续注入新的能量。他期待借助此次活动机会整合高金优秀校友资源与9个城市的产业链,进一步促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
图片
陈 超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及松江区科创发展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王粟旸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看法,介绍了上海农商银行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上的持续耕耘,尤其是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产品创新。作为本土金融机构,上海农商银行将在这场科技变革的长征中,成为所有企业、所有生态圈伙伴的陪伴者、助力者和赋能者。
图片
王粟旸 上海农商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兼科技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 
王丽平:凭借强大的中国制造实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
王丽平主要基于资本市场及投资、融资端对于机器人领域发展的看法,以及中信证券投资宇树科技等机器人公司的经验全面分享了人形机器人行业酝酿的商业机会和发展因素,为广大企业把握具身智能风口提供了启发性思考。
王丽平主要表达了三个观点,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人形机器人处于1-100的发展阶段,特种机器人商业化落地会更快。其中,她重点分析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机遇。在她看来,可以将今年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归为1~10的阶段。今年将会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资本市场也将热度不减。
图片
王丽平 中信证券全球投行委工业与先进制造行业部执行总经理
王丽平指出,人形机器人代表人工智能的终极解决方案,其核心技术在于运控执行和感知交互。借助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叠加六大有利因素,人形机器人产业具有巨大的商业前景,并将优先在汽车电子行业等B端实现商业落地。
这六大因素包括:从产品端看,特斯拉机器人快速迭代商业化的时点预期已经提前;从技术端看,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及相关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正在逐步成熟;从产业端看,国外巨头纷纷发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投入增加和降本会形成协同效应;从政策端看,除了国家层面推出的政策外,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为抢占机器人中心城市也推出了许多相关政策,未来会有持续的政策红利期;从需求端看,机器人的可用性已经得到验证,如四足机器人在军事、电力巡检等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而养老将是未来机器人应用的重要领域;从供给端看,技术和降本的突破速度都比预期要快。
此外,资本市场的支持也将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推出利好政策的A股科创板、北交所、香港联交所等都是广大人形机器人科技企业可以关注的资本市场。
桂凯:具身智能技术加持机器人“柔性应用”,全自主机器人将是终极形态
桂凯围绕“面向柔性应用的具身机器人系统”分享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探索,就大家关注的柔性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剖析。
他首先回顾了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10年历史,认为目前机器人成功运用的场景主要体现在汽车生产线,但这是一种大批量、单一类型的结构化场景,大多数场景并不具备这些特性。
图片
桂 凯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研究员
桂凯将机器人在大多数场景的应用定义为“柔性应用”,并从三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操作对象是柔软的,如切面包、叠衣服等,机器人想要高效一致地完成这些工作非常困难;二是机器人技能需求的多样性,如我们都希望机器人既能拖地,又能做饭,最好还是“全能选手”;三是任务具有多变性,如在制造行业,工厂可能这个月生产一种零件,下个月生产另一种零件,机器人如何快速切换就成了难题。
桂凯认为,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机器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真正推动机器人在柔性场景的应用。对此,他详细介绍了自身团队在具身智能和柔性运用方面的尝试和思考,强调在多模型能力、遥操作能力、方案共存和云边一体功能四个方面为具身智能赋能,希望降低对具身智能模型初始模型的要求,让模型能够边干边学,进一步聚焦到特定场景。
图片
他指出,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机器人成功的应用形态主要包括四种方式,“示教-再现性”和“直接(遥操作)控制”——前者以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为代表,后者以手术机器人、汽车产业为代表,“共享控制”为中间形态,但最终我们将会迎来以清洁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为特点的“完全自主”机器人。
张建政:构态与智能相辅相成,具身能力是落地关键,亟待突破上游核心零部件
张建政从轮式类人机器人具身智能的落地实践出发,从形态和技术上对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挑战展开精彩分享,帮助企业家、投资者理智看待市场热度,展望人形机器人未来趋势。
他指出,要实现具身智能,“身体”和“大脑”同等重要,身体行为帮助大脑发育,大脑指挥身体执行任务。工业上,对具身智能要求是:自主作业的聪明能力、确定的作业精度、确定的时间节拍、高性能的负载能力和强大的兼容性。这些对于新一代具身智能机器人来说目前还尚在起步阶段。相反,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形态同质化严重、跨学科协同不足和商业闭环缺失的难题,同时也过于依赖泛泛而谈的“大模型”。“用螃蟹的身体永远训练不出马的速度。”人形机器人的构态与智能应该相辅相成。
图片
张建政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机器人方向工学博士、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 
张建政强调,很多企业在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上走进了误区,过度追求机器人的人类形态。实际上,在工业等诸多领域,轮式机器人足够应用。我们用一种构态的机器人去代替人类劳动,
其实不必追究它的形态。作业模式可以是单臂的、双臂的,甚至多臂的;行走模式可以是腿式的,也可以轮式的,甚至轮足式的;控制和推理方式可以引入大模型,也可以是精准的小模型,甚至针对场景的垂类模型。因为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训练方式,可以更经济、更实惠、更有效,适合的是最好的。张建政用飒智过去7年广泛的类人作业机器人在汽车、3C、半导体、高端食品和制药等行业案例,讲述了商业落地闭环思考。
图片
他认为,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在于算法效率和具身的能力,而不完全是疯狂堆砌算力进行暴力计算。从投资的角度看,运动控制方面的多传感融合、高功率密度伺服驱动、直驱传动和类人肌肉伸缩传动等新兴领域值得关注。不可以用传统的方式来做具身机器人,不要“抱着旧地图寻找新大陆”。
蒋展:AI+时代来临,站在高金的平台上打破传统界限、破除思维惯性
蒋展对三位嘉宾“干货满满”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小结,还向大家介绍了高金后E六期暨交大校友特设福利课程。
图片
蒋 展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科创金融融合发展中心主任、EED项目学术主任及执行主任
该课程立足于高金世界级金融学院的学术影响力,依托百年交大的世界级科研实力和厚重积淀,重磅邀请了院士等各领域专家学者、投资人、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机构强强联手,为创业企业与成长性企业家精准赋能,协同解决企业政策、技术、市场、人才、资本等核心共性“卡脖子”问题助力。以交叉创新、开放融合、文化与科技引领的课程创新模式,为高金校友和交大思源校友带来一场知识盛宴。
图片
“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汲取知识,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选择。”蒋展相信此次高金E友沙龙将会加深大家对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认识和理解,并为产研学用合作提供示范。她衷心希望未来高金能够凝聚更多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的力量,共同开创AI+时代企业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圆桌对话:具身智能有望成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但技术发展任重道远
演讲过后,唐家俊主持了圆桌对话,与五位嘉宾展开深入交流,为现场同学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对于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在工业场景的技术应用是否已被充分释放的问题,孙东来表示可以从三个趋势来看待:一是创意智能向执行职能转化;二是大规模集中式算力向无处不在的低成本人工智能转化;三是人工智能从工具、平台向工业专业化、认知化转化。当这三大趋势变成现实的时候,工业人工智能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对于大模型赛道是否已经从技术崇拜进入价值验证阶段的问题,王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大模型已经走出纯粹依赖堆算力的阶段,以统计学为底层的技术逻辑已经得到充分验证。DEEPSEEK的出现,是暴力计算终结的一个信号,给出了如何充分利用算法效率提升大模型性价比的答案。目前,AI的重点从构建大模型过渡到基于大模型构建支持多任务决策的智能体(agent)阶段,更强调商业价值的落地和验证。
图片
对于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杨光认为如何将人工智能嵌入实际工作生活中是最大挑战。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APP软件方面,缺少真正具备自主性、适应性和交互性的智能体。但这对机器人行业来说是发展机遇,那就是从大脑层面进行突破,实现与人工智能平台的跨问题和跨人协作。
对于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追捧问题,苏千叶指出资本市场实际上对此存在分歧。他认为资本市场的火热肯定存在泡沫,但资本市场也在用真金白银告诉上市公司什么才是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增速预期很快,完全能够消化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泡沫,希望大家多给技术、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一点耐心和时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具身智能技术突破问题,章健勇从辉羲智能域控应用于具身智能行业实践经验出发,分析了具身智能市场的崛起对算力、芯片架构和算法架构技术产生的巨大推力。他以具身智能场景应用为例,需要计算架构很好地预判和适配算法,才能实现新算法在场景上的创新落地支撑和迭代。
本次活动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浪潮对产业格局的深远影响,为广大企业家学员们深度链接产业资源、洞见未来科技创新趋势、寻求投资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同时也为业界同仁搭建了前瞻性交流平台,通过金融智慧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升级,共筑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上海高级金融学院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