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量产时代”,硬件如何先行?|FAIR plus 2025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4-08 浏览次数:


图片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将迎来“百机大战”。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工厂车间的“新劳动力”,从百万级奢侈品到10万元以内的“消费级产品”,价格战的火药味与量产化的轰鸣声交织,勾勒出一幅技术与商业激烈碰撞的图景。


从宇树科技的Unitree G1(售价9.9万元),优必选的工行者定价29.9万元),到众擎的PM01以8.8万元刷新行业低价),人形机器人价格一再突破,是否意味着已经进入了“价格战”与“普及前夜”的关键阶段?

图片


机器人全产业链会观展预约通道

11-1.jpg


01

价格策略,降低开发门槛
今年2月中旬,宇树科技率先在京东线上发售人形机器人H1和G1,其中,H1为65万元,G1售价则低至9.9万元。随后,深圳企业众擎机器人把价格降至新低点,推出了8.8万元起的具身智能体 PM01。而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也把售价推进到了不到30万元区间。
目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在30万元~80万元不等,并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配置不同,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异。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接连使用价格策略,一方面,可以看出在市场份额争夺中所做出的定价决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机器人发烧友及相关领域的从业者降低开发门槛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目前最显著的来自工业领域。在工业环境中,有高温、有毒或高重复性作业的场景下,机器人逐渐取代人类劳动力。优必选Walker S1、宇树H1,在比亚迪的生产线,分别成功完成了装配搬运与高危巡检的任务;乐聚机器人则已向蔚来汽车交付批量产品,提升生产线的协作效率;众擎PM01也在服务业中找到了应用场景,比如传菜和接待。

工业客户在这个价格敏感的市场中,往往更关注机器人的可靠性、负载能力与定制化服务,这反而为高端机型(例如售价65万元的宇树H1)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02

车企供应链“反哺”人形机器人
如今,人形机器人价格的急速下跌,与其技术成熟及供应链的革新密切相关。在过去,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常常高达百万元,主要原因在于核心零件(如关节模组、激光雷达)价格高昂,手工组装模式更是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部件的供应链相关性逐渐增强,比如上海智源新创公司通过复用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将人形机器人的单台成本压缩至20万元之下。


特斯拉、智元机器人等公司此前均表示,人形机器人成本要控制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下才能大规模生产。以特斯拉为例,根据特斯拉的量产计划,2025年将生产1万台Optimus机器人,产能扩展至每月1000台;2026年每月产能将达到1万台,2027年进一步提升至每月10万台。

具体而言,Optimus的量产计划将分为多个阶段。2025年生产的机器人将首先用于特斯拉内部工厂的测试和应用验证,2026年下半年开始对外销售。马斯克预测,当年产量达到100万台时,Optimus的单价有望降至2万美元,这将进一步推动其商业化应用。

参考各企业的量产计划,目前,人形机器人正在以百台、千台级别的量产向大规模量产标准不断接近。1月初,上海智元机器人宣布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731台。半个月后,深圳的乐聚机器人也举行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仪式。

此外,优必选近日也官宣与居然智家达成合作,居然智家将在2025年底前采购部署500台优必选仿真人形机器人。优必选虽未透露机器人交付时间,但大额订单的背后必然意味着整机产能稳定提高。

越疆科技也透露,在具身智能机器人方面,目前。越疆已开展国内一线车厂、电子制造厂、咖啡奶茶店的场景合作,并将于今年年中实现试产和批量。



03

“iPhone时刻”是否到来?


在小规模量产雏形初现、商业场景不断丰富的背景下,各大企业不断将价格一降再降,在人形机器人价格上,是否意味着“iPhone时刻”是否已经到来?

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人形机器还远远没有到开始要打价格战的时候”,目前应该更加注重如何让产品更加成熟,能够真正落地产生价值。

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的”终局“可能会像电动车,在路上跑的还是有很多厂家的电动车,不同的品牌、价格以及定位,会有很多不同的生态出现。同时,也可能会像手机操作系统一样,最终出现安卓、i0S等几个巨头,这些巨头可以提供比较完善的本体,也具备一定的AI能力。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已出现价格竞争的苗头,尚未也不适合进入“价格战”阶段,而应更多体现为技术创新驱动下的成本优化与市场探索,持此相似观点的产业上下游企业其实并不在少数。数字华夏(深圳)公共关系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吴为表示,当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强调的仍是技术成熟度与场景落地能力,比拼价格没有太大意义,客户采购时更看重实际应用价值而非低价。

大钲资本也表示,从绝对的价格来说,硬件成本摆在这里,一个高性能的人形机器人得有几十万的成本,当然将来成本也会下降,随着产量的提高,未来价格和成本也可能降到5万元~10万元,就像汽车产业链一样。



结 语



相关预测显示,人形机器人可能会经历两次质的跃迁。首先是功能的突破,预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机器人将实现更智能的完成某些任务,最终转变为“智能体”,具备自主决策及情感理解的能力。其次是角色的转变,从“工业工具”过渡到“生活伙伴”,人形机器人将更加深入人类社会。

然而,价格战只是行业爆发的开端。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在技术、成本与伦理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的企业。如同业内专家所言:“低价可以打开市场,但唯有创新才能定义未来。”当人形机器人实现从“买得起”到“用得好”的转变,这场变革才真正意义上触及本质。

2025年4月24-26日,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主召集举行“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 着力打造一个专注于机器人全产业链技术和开发资源的平台,集聚上游核心零部件厂家,可能形成合作的整机厂家与终端场景方等全栈能力,一起做场景研讨和技术互通,以共同投入的心态,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商务合作
大会组委会委托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诚邀大会参展企业,如有意向,请联系:
张老师:1330571323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