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控机器人,柔顺地爆发了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08-24 浏览次数:

1.“静心思考!机器人赛道,你怎么看啊?”


老板在策略会上说:"今年回归理性,静心思考!重点看决定命运的2大高成长主线:新能源和机器人。"


高成长项目的Bar,自然也很高!不是跳一跳,就能轻松摸得到:


  • 标准品。“你的PS,解禁时能对标绿的/柏楚吗?”
  • 稀缺性。“Only U 能做吗?”
  • 高增长。“我的钱投进来,你能在单一场景里,快速卖上千套标品机器人吗?”
  • 真量产。“先在客户现场加工几百万个工件,咱再聊”


历史上,做位置控制的机器人,经常被当作刚性专机用,完成某个场景下的特定任务,要同时跨过上面4个Bar,挺有挑战的。


So,3D视觉、6维力控,这几年被寄以厚望:1个标品,解决999朵客户需求。


2.“你做大脑规划,还是做小脑运控,or Both?”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很多专业文章。


而创投界的行话,则亲切得多:“中国版Mujin”、“RaaS”、“自势应机器人”、“智通万能机器人”、“柔性机器人”……


但是,高端大气的“自智柔”机器人,能PK过生猛麻利的专机自动化吗?


1970s,集成了2300只晶体管的Intel 4004问世,IT开始与OT融合,产生了PLC和PMC;从那时起,机器人就开始跟专机杠上了。


半个世纪过去了,工业生产力3分天下:


  • 专机自动化。从光刻机、SMT、激光切割、实木雕刻机、滑台、坐标机、整条集成产线……U name it!

  • 刚性机器人。无论汽车产线大曲面喷涂,还是以某个姿态做焊接,机器人走固定路径为主,可以看做是特定复杂轨迹和姿态的专机。

  • 人工。要么又柔又杂,用前两者做,算不过账来;要么又柔又难,前两者,搞不定。


就在上面3类生产力遇到瓶颈之时,机器人技术发生了3个突破:


  • 传统3大件的全面国产化。标志性事件是绿的谐波2020年IPO,上市前1年收入只有1.86亿,上市后不断创新高,最高市值摸到300多亿。(顺便说一句,有壁垒的工业标准品,一级觉得TAM小,但二级给的PS真是香啊。又如柏楚上市前一年收入2.45亿,2019年IPO后最高市值摸到550亿!)

  • 智能2大件的全面国产化。3D视觉、6维力控,性能对标甚至领先国际大厂,售价你懂的。

  • 标准柔性工作站的量产。来自航天、ICT的人才,有产品定义+系统架构+工程迭代的综合能力,基于上面5大纯国产核心部件,正在推出柔性工作站。这种全球一直有人在实验室里搞但从未量产的工作站,谁能量产,谁就是全球的Only U。


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传感器疏察,被愚钝的机器人“国产触觉”|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


文章写于2018年ZX事件时,所提到的忧痛,基本都已搞定!


就是喜欢:技术变革带来的增量变化和赚钱机会。


3.“幸会幸会,我们也做柔性打磨”


“柔性打磨”,几乎所有力控公司都提到过这个热词。路演时偶遇,惺惺相惜:“幸会幸会!”


但能进入量产阶段的公司,寥寥。


柔性打磨有多难?四大家族搞了十几年!一批批有性格的刚性打磨机器人,陌陌地在墙角吃灰,让先吃螃蟹的工厂吃了亏


以某个打磨品类为例:


  • 来料公差:mm级,每件都不同

  • 磨削精度:um级(头发的直径是60~90um)

  • 外部冲击:几十牛顶到高速(和300km/h汽车的车轮转速相当)砂轮上,瞬间碾铁成灰

  • 复杂曲面:品种繁多,材质不同

  • 加工节拍:和人工相当

  • 轻松换件:零代码免编程示教,且个把小时完成换件

  • 量产进度:打磨工件百万级,才敢说量产


机床和位置控制机器人,事先编好走刀路径,刀锋所致,片甲不留。

而柔性打磨机器人,则能顺着mm级来料公差,随型精准地磨削掉um级外层,露出光亮柔顺的致密层。


要搞定这极高难度的柔顺手艺,需要这么几个能力:


  • 精密仪器:研发和运用过万分之一精度的力控传感器

  • 力控伺服:感知力觉并实时引导机器人,而非每5秒给个点位

  • 复杂建模:用模型和算法,把精妙手艺软件化,并持续训练进化

  • 产品定义:找到一个新刚需求、提出锋利原创的技术路线、多年专注力出1孔

  • 工程迭代:攻克上百个难题,提供高稳定性、极致成本、极简交互的Turnkey标品


谁先突破,就能把柔性打磨手艺,泛化拓展到去毛刺、装配等场景,有机会成为“自智柔”机器人平台。这个智通万能RaaS平台,你说它的TAM有多少亿?


4.“有<5亿估值的力控公司吗?”


越来越多的VC PE朋友,加入了5亿估值俱乐部,何必难为老板挑战自己;过会时,不用再花一半时间论证为啥将来退出时MOC能>1。


力控和打磨赛道,比3D视觉晚启动了半拍,处于业绩快速放量的拐点,现在还在5亿估值的射程内;不过,明年就不好说了,看这业绩增速,估值也会飞起。


现在机器人产业已到中期,需要评估的要素越来越多:标准品、稀缺性、高增速、量产进度、累计融资额、毕业学校、技术来源、单点性能、知名股东、迁总部、重大课题等等,都很重要,都令人难以取舍。


业绩与估值齐飞,诸多要素与长天共一色!


5.结语


静心思考,回归真知。其实上面说的这些逻辑、要素、指标,工厂老板统统不Care!


老板让财务付款时,只关心两件事:


  • 加工效果:比老师傅磨的好,大幅提高良品率

  • 回收周期:1台机器的产能>=2名老师傅(每人月薪1.5万)


最近力控赛道热度起来了,融资消息不断,且投且珍稀,你咋看?


文章来源:宋玉杰(uha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