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 科技冬奥专项盘点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02-21 浏览次数:

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正式闭幕。本次冬奥会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是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赛事。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教授表示,根据他们的评估测算,北京冬奥会实施了30多项低碳技术和措施,相比于传统方案共计减少二氧化碳100万吨左右。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的支持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魏一鸣带领团队为北京冬奥会做了一次碳排放盘点。


该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国家速滑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国舜绿建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


项目的正式启动是在2021年9月。对冬奥会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的碳排放进行统计。项目团队自主设计开发了碳排放“测(监测)—算(计算)—控(管控)—谋(谋划)”技术体系,研制“冬奥碳测”平台,将冬奥碳排放相关的人—机—物—环数据监测、碳排放核算、评估和管控功能集成于一体,科学量化了各项技术的减排贡献,让冬奥碳减排行动评估有据可依、有数可查、有物为证。


项目团队还设计出了一套适合北京冬奥会的减排效果评估标准和方案。一项项梳理出北京冬奥会的低碳举措,量化各项措施的减排效果。


并对国家速滑馆等场馆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和历届冬奥会采用的氟利昂等人工合成制冷剂技术或者氨制冷技术进行分析,从而评估使用不同制冰系统对碳排放的影响。根据该项目团队的测算,按照四个月制冰时长,相比于传统间冷制冰,国家速滑馆等四个采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的场馆共减排约6400吨二氧化碳。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采取的不是用混凝土填平泳池再铺设冰面的方案,而是创新性地在泳池内搭建可转化的钢架结构。根据测算,这项技术带来了近850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以上是赛前中国在减排上作出的贡献。


赛中的碳排放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值。项目团队在“冰立方”和国家速滑馆两大场馆的看台区域、耗能设备、观众入口等数十个点位安装了成套智能监测装备,实时收集人流、能耗、场馆环境等数据。数据回传至团队研发出的冬奥碳测平台,即可计算出场馆各区域碳排放量。以采集的数据为基础,可进一步全面核算中国办冬奥会产生的碳排放和减排量。


之所以选择这两座场馆,是因为它们采用了不同的制冰技术。监测出两座场馆的碳排放准确数据,对其他冰上场馆也有较强借鉴意义。雪上项目则主要根据采用的造雪设备、观众区域的具体设计和建造过程进行碳排放的核算。


赛后,根据“科技冬奥”项目要求,团队还将给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解决方案和低碳成果全球宣传方案,向全球展示北京冬奥的低碳行动和减排贡献。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