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入围项目公示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10-27 浏览次数:

2025年7-10月,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开展“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研究,经过15家成员学会、智能制造领域内专家的推荐、遴选,现有10项科技进展成果入围“2025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排名不分先后)。现将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1024-1030日。

图片

高端装备制造可重构整体测量场构建技术及应用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大尺寸测量整体测量场可重构

入围理由:高端装备高质量快速制造能力是国家基础重工与国防安全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基于信息驱动的数字化协同制造急需大尺度统一基准下的高精度、多任务、多参数测量定位技术。天津大学围绕高端船舶、航空航天超大尺度装备制造过程全空间、全流程、多要素信息获取需求,创新性将地球GPS概念系统地引入工业制造精密测量领域,提出一种由多类型、分布式测量站构建一体化整体测量场的空间测量定位方法,拥有统一的空间和时间基准,消除了大尺度测量误差累积难题突破了网络多任务测量、全局精度控制、动态误差融合补偿等核心技术,研制了全套高性能测量仪器,支撑了高新舰船建造、飞机制造以及航天器地面模拟测试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为高新舰船、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升级提供全新测量手段。


液体火箭发动机智能脉动装配技术及应用

关键词:液体火箭发动机智能脉动装配虚拟装配数字孪生

入围理由: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不断加快,空间站常态化运行、载人登月工程实施、卫星互联网星座构建等航天工程对运载能力需求迫切。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重塑装配作业模式,将传统串行的固定站位装配变革为并行制造的智能脉动装配,提出了并行理念的导管虚拟装配与定制化设计制造方法,突破了大质量异形偏心结构件数字孪生建模与位姿调控技术,研制了系列化物理约束下知识-数据对抗增强的新型检测装备。构建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总装脉动生产线,并在新一代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中应用,产能提升10倍以上,使我国传统液体火箭发动机总装模式产生了巨大变革。下线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已圆满执行40余次发射任务,相关成果已推广至航空、航发等行业

钢铁企业全要素资源优化与智慧运营中心

关键词:全价值链数据治理;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一体化集群管控;产业深度协同

入围理由: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聚焦钢铁企业在数字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数据管理使用难、管控协同难、决策支撑难、产业共赢难等核心问题,从生产层、运营层和产业链层系统研究全要素资源的智能优化与协同调控机制。全价值链数据治理多工序智能协同产业深度互联三个方面,突破关键环节机理与智能融合难题,实现制造单元全域智能协同创新构建云端协作与全域数据底座市场与风险精准预测模型形成钢铁企业全要素资源优化与智慧运营核心关键技术,打造集群化管控、一体化运营、车间级互联的生产新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的智慧运营水平和产业链竞争力。项目开发的低应力薄板在国产首艘大型邮轮低温镍系钢在大型低温储罐中规模化应用,实现高端产品重大突破,使生产制造运营全流程岗位优化12%以上,吨钢质量成本显著下降,取得了优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I驱动的新型显示面板智能工厂

关键词:垂域AI大模型AI数字员工自主决策与执行预测性维护极限制造周期

入围理由: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AI技术构建新型显示面板智能化制造新范式,核心成果显著。AI驱动的新型显示面板智能工厂通过深度融合自主研发垂域AI大模型,星智赋能研发设计,基于海量文献与内部数据训练,专业表现优于通用大模型,大幅提升新产品开发速度;小鲁班结合预测性维护技术,精准预测设备故障,显著减少非计划宕机并提升故障处理效率。生产环节创新开发ADC+ADR智能检判修体系替代人工,将微米级缺陷判别准确率提升至95%,自研One Plan系统实现国内面板业首例主计划自动排产,结合车间智能排程与工艺动态优化,达成极限制造周期。项目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产品不良率及单位产值能耗,解决方案已赋能超120家产业链企业,建成具备自学习与自优化能力的AI原生工厂,为高端制造业提供了自主可控的转型路径。


印染定形数字化智慧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关键词:织物定形智能化系统;印染定形AI大模型;织物克重在线检测技术;智能图像整花整纬技术

入围理由:纺织工业作为我国重要基础产业,其印染定形工序因能耗高、智能化与一次成功率低,制约行业发展。常州宏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性开展技术突破,创新研发织物超喂-克重智能控制、整花整纬多源干扰耦合模型与自适应控制技术,解决多品种织物高精度数字化在线检测难题,实现定形质量智能在线调控;同时构建定形全过程设备工艺控制质量多领域数字孪生模型,破解工艺参数协同优化问题,项目获百余项专利授权。印染定形数字化智慧系统关键技术实现定形工艺智能化,关键整花整纬技术达先进水平,牵头制定多项标准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目前已在国内外数百家企业应用,显著提升产能、生产效率及优等品率,降低能耗与布料消耗,示范企业新增可观销售额,对行业节能减排与智能制造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面向未来制造的构网型电力成套装备智能工厂

关键词:未来制造;构网型电力成套装备;AI+制造;工业互联网

入围理由: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针对构网型电力成套装备“多品种、变批量、短交期”特点,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智技术构建智能工厂。构网型电力成套装备智能工厂创新提出多维数据驱动的智慧研发体系,自主开发智慧研发工具与数字孪生验证系统,实现需求感知、模型生成与方案迭代;打造“AI+制造”网络化模式,研发多项工业模型、算法及APP,达成数据互通与业务优化;自主研发供应链协同管理平台,贯通上下游数百家企业信息。关键装备和软件全栈自研、自主可控,改造后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显著,产品研制周期缩短、不良率降低、订单准时率提升。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参编多项智能制造国标,作为链主企业牵头构建智造生态圈,带动近千家企业升级,树立行业标杆。


电能表数智化协同智能工厂

关键词:数智化协同;柔性制造;AI工业应用;全流程追溯;绿色智造

入围理由: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电能表制造领域打造数智化协同智能工厂,集成多条全自动产线及信息系统,实现从自动化、数字化到系统级智能化的跨越。电能表数智化协同智能工厂通过融合人工智能与工业知识,攻克离散制造业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的柔性调度、质量追溯等共性难题。其创新性体现在系统级集成与AI工业应用,构建一云四网一AI协同架构,实现多系统无缝集成与数据驱动决策,本地部署AI大模型应用于生产关键场景,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精准追溯。引领性方面,采用BOP技术实现研发制造一体化,能源管理系统集成多种能源系统,首批接入国网EIP平台,获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荣誉。应用后劳动生产率、产品良率显著提升,研发周期缩短,能耗降低,参与制定多项标准,获多项知识产权,相关系统已赋能数百家企业,智能制造模式推广至数十家上下游企业,为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可行方案。


高速列车走行部主动安全保障系列化车载系统

关键词:高速列车走行部主动安全保障车载监测智能诊断

入围理由:高速列车是全球轨道交通领域的重要装备,其走行部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而复杂工况下走行部面临信号感测、数据诊断、场景部署等难题,亟待技术突破。西南交通大学针对性攻关,突破走行部服役状态瞬变信号高敏感测、多源混合信号增强诊断、跨场景主动适配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发出轴箱振动监测、列车失稳监测、牵引传动装置监测等系列化自主知识产权车载系统。该成果已广泛应用于CRH380DCR300AFCR400AF等国内主流高速列车,随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实现海外应用,还推广至全球数百条轨道交通线路。项目典型故障预警准确率超98%,重大故障预警时间从30分钟提前至48小时以上,成为高速列车安全保障系统核心配置。其不仅提升了高速列车智能化水平与运行安全性,更为高端装备测控行业进步提供重要示范,为现代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敏捷柔性智造技术

关键词: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智能制造

入围理由:全球制造业正面临个性化、低成本、快交付的共性挑战,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创新开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敏捷柔性智造技术,以工业知识图谱+AI智能体为大脑,结合虚拟仿真与全链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客户需求实时转化为可制造特征,实现秒级工艺响应的订单直驱生产。项目依托机理模型库构建数据与知识双驱动的装备端侧智能控制能力,通过数字孪生+AI智能体使换产换型时间不足3分钟。其搭建的高端家电智能柔性装配系统获领先成果鉴定,自适应装配等技术已应用于冰箱产线,可满足200多种型号生产需求,大幅降低装配编程时间、提升工位效率,获全球首个AI创新领航奖。项目主导或参与制定多项国际及国家标准,获多项发明专利授权,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敏捷柔性智造方案,引领制造业下一代智造新范式。


面向巨型星座的商业卫星智能制造体系创新与产业应用

关键词卫星智能制造批量化生产产业链协同数字孪生模块化设计

入围理由: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面向商业航天发展及6G星地一体化需求,构建卫星柔性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制造体系,突破高可靠性与批量化生产兼容的行业瓶颈,支撑卫星互联网工程建设。项目技术创新突出:设计上颠覆传统思路,创新开发“为制造而设计”准则,通过模块化集成削减50%单机数量,大幅简化装配流程;生产上开发“脉动+岛式”柔性产线,可支持 100-2000kg级卫星多星并行与远程测试,配套人机协作装配系统提升合舱效率 80%以上;组织管理上以数字孪生实现全流程穿透式管控,构建“主机厂-供应商”协同机制,反哺优化设计(如将谐波减速器成本降至传统33%)。项目具备年产百颗以上卫星能力,研制周期大幅缩短、成本显著降低,联动千余家供应链企业形成自主可控生态,技术可迁移至航空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验证了巨型卫星星座低成本建设路径,为精密制造等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综合效益突出。

以上为“2025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入围项目基本介绍。

公示期为2025年10月24日-10月30日。公示期内若有异议,请及时反馈给智能制造科技进展遴选办公室。

联系电话:010-68799041

邮箱:liuyq@cmes.org

文章来源: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