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企、机器人企业、科技巨头三类企业已入局具身机器人,差异化竞争形成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10-14
        浏览次数:
         具身智能以构建了AI的范式转变和商业模式新业态为核心吸引了各行各业人士争相入局。在供给端,三类企业依托各有特色的核心竞争路径,形成分层竞逐格局,共同构建“硬件攻坚-软件赋能-场景验证”的产业生态链。 车企:技术复用降本,工业应用场景领跑 车企具备成熟的硬件制造经验与产业链整合能力,智能驾驶的“感知-决策-执行”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的底层技术架构有极大共性,为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技术复用与供应链协同。比如小鹏的Iron机器人复用了智能驾驶的图灵芯片和AI鹰眼视觉系统、GoMate机器人融入了广汽的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且广汽GoMate机器人核心部件自研率达100%,成本比海外低20%,展现出车企突出的成本控制力。 在这三类企业中,车企的机器人量产能力最优,其自有汽车工厂提供了“天然实训场景”,加速具身机器人迈向工业应用的进程,目前,特斯拉Optimus、小鹏Iron、广汽GoMate等机器人已进入自家汽车工厂承担组装等生产任务。 而且,车企本身的业务也涵盖了丰富的具身机器人应用场景,其应用从自有工厂制造拓展到商业场景,奇瑞集团与AiMOGA Robotics合作推出仿生人形机器人Mornine(墨茵),已在马来西亚4S店担任导购。 机器人企业:技术专注+快速迭代, 量产能力逐步爬坡 机器人企业是具身机器人市场最具活力的主力军。它们拥有较深厚的技术沉淀,团队大多为机器人领域资深从业人员,它们拥有较深厚的技术沉淀,团队大多为机器人领域资深从业人员。比如云深处科技的核心团队汇集浙大、北大、哈工大、苏黎世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创始人朱秋国也有超10年的足式机器人研发经验。且企业机制灵活,能够保持新产品快速输出。例如,智元机器人从立项到完成整机设计仅需2个月,全组员工不到10个,产品研发周期较车企明显缩短,产品迭代迅速。 目前,部分企业实现小批量应用,如2025年优必选计划交付给觅亿汽车500台人形机器人、云深处科技官方发布了全产品机器狗的批量交付消息、宇树的G1机器人在京东平台首批售罄。 同时,这些企业在具身机器人赛道上的竞争各有差异,目前呈现出明显的梯队格局。第一梯队代表为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云深处等,它们具有高估值(优必选约600亿、智元超150亿、宇树超120亿、云深处80亿)特征,且获得顶级资本加持,目前已有规模化人形机器人订单。第二梯队的代表企业乐聚、普渡科技得到深圳市政府、重庆市政府以及行业龙头支持(华为、腾讯、东方精工等)。第三梯队则聚焦细分技术,如傅利叶专注医疗康复、银河通用深耕具身大模型、擎朗智能锚定SLAM导航技术。 科技巨头:投资+大模型技术赋能, 聚焦软件能力 科技公司主打技术赋能,凭借较好的数据基础和原先大模型的布局,再结合其云端算力和强劲的生态整合整合能力,为具身机器人人注入软件支持。百度文心、阿里通义等大模型通过语言理解与多模态技术,显著提升机器人感知与决策能力;华为云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整合数据合成、标注、模型开发等端到端能力,助力机器人在复杂场景实现超10步的任务规划。 同时,科技巨头企业也以资本角色战略入局。小米推出Cyber One仿生机器人并投资坤维科技;阿里投资逐际动力;华为盘古大模型优化乐聚机器人环境交互,并联合16家企业建全球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腾讯建立RoboticsX实验室,投资智元、优必选,并开放微信生态接口,探索具身机器人家庭服务场景。 腾讯RoboticsX实验室 结语 车企、机器人企业、科技巨头三类企业布局具身智能差异化特征显著,产业协同空间广阔。三类主体在具身智能领域形成有效互补、多元共进、各有专攻的产业格局,基于不同的技术积累与资源禀赋,这三类企业正共同推动具身智能产业从技术研发阶段加速迈向商业化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