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台订单疯抢!人形机器人迎来爆发期?人形机器人行业警惕虚火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9-23 浏览次数:

当星尘智能的千台订单和优必选2.5亿合同相继刷屏,当媒体用“全球纪录”“行业里程碑”定义这场订单狂欢,我们却不得不清醒:人形机器人不是手机,签单≠交付,交付≠落地,落地≠盈利。这个被资本热捧的赛道,正踩着新能源汽车的旧辙狂奔——当年多少百亿订单最终沦为坏账?多少“颠覆技术”在量产前夜戛然而止?今天的订单数字,或许只是行业泡沫的刻度,而非技术成熟的勋章

人形机器人“订单竞赛”:一场用合同数字堆砌的海市蜃楼?

一、千台订单的水分:50台试水与800台画饼的游戏

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的“千台级合作”被业内称为“历史性突破”,但拆解合同细节可见:首批交付仅50台,剩余950台需“根据场景验证结果分阶段部署”。优必选2.5亿合同对应的800台WalkerS2,同样附带“12个月场景适配期”——这意味着,所谓“千台订单”更像是“意向性采购+远期承诺”的组合拳。

这种“先小批量试水”的模式,本质是行业集体避险的默契。仙工智能作为轮式机器人龙头,其物流场景长期被规则化搬运需求主导,突然引入人形机器人处理“非规则分拣”,实则是拿50台设备当“活体测试机”;而优必选30万元/台的定价,相较工业机械臂仅3-5万元的成本,溢价空间背后藏着“硬件赔本换数据”的算盘。订单数字的狂欢,更像是一场用合同金额撑起的行业公关秀。

二、技术路线分裂:左手3D重建,右手端到端生成的路线之争

当企业忙着签单时,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仍在为“如何让机器人看懂世界”争吵不休。李飞飞团队的“世界模型”项目坚持“视频合成+3D重建”,先让机器“看”懂2D图像再构建3D空间;而ATISS模型则直接用扩散算法“端到端生成3D数据”。两条路线的支持者在顶会论文里互相驳斥:前者批评后者“数据泛化能力差”,后者嘲讽前者“算力成本高到用不起”。

这种分裂不止于算法层面。优必选WalkerS2采用串联式舵机驱动,星尘智能则押注模块化电机,连手部自由度都从12轴到20轴不等。一位头部机构投资人坦言:“现在投机器人比2015年投自动驾驶还混乱,当时至少大家都认深度学习,现在连轮子要不要都能吵三天。”技术路线未收敛时的订单狂欢,无异于给尚未完成基础研发的火箭强行按下发射按钮。

三、量产的谎言:从“单台成本30万”到“十万台降本”的算术题

企业宣讲会上最动人的故事,莫过于“量产十万台成本直降80%”。但现实是:优必选WalkerS2的谐波减速器依赖进口,单台采购价超2万元;星尘智能的灵巧手传感器良率仅65%,每百台就有35台因触觉失灵返厂。当特斯拉Optimus把量产时间从2023推迟到2027,当波士顿动力Atlas仍在实验室跳舞,国内企业却忙着用“千台订单”证明自己“领先全球”。

沃尔沃汽车深度学习负责人刘斯坦的警告一针见血:“机器人落地需要‘双保险’——软件能在粉尘环境识别随机物体,硬件能连续搬运1000次钢筋不坏。现在Demo里的‘抓取成功’,和工厂里的‘连续工作8小时’,差着100个工程化难题。”那些号称“已量产”的企业,大多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你的机器人敢不敢接受第三方机构的“1000小时无故障运行测试”?

四、资本的赌徒心态:从“抢赛道”到“赌大小”的危险游戏

达闼科技的崩塌还历历在目:2021年靠2.7亿订单估值冲到150亿,2024年就因核心部件断供、现金流断裂陷入讨薪风波。如今资本似乎忘了教训:某腰部企业单轮融资5亿,团队却不足50人;某明星项目估值30亿,实际能稳定行走的原型机仅2台。这种“钱多人傻速来”的疯狂,正在重蹈共享单车的覆辙——用资本泡沫掩盖技术短板,用订单数字粉饰商业闭环。

更危险的是资源错配:当头部企业用60%市场份额垄断订单,中小团队的创新路线正被挤压。某专注四足机器人的团队创始人苦笑:“投资人见面就问‘能不能改人形?’‘什么时候签大单?’没人关心我们在巡检场景的专利。”这种“唯订单论”正在将行业逼入同质化竞争——所有企业都去抢工业物流的“低垂果实”,却没人愿意啃家庭服务、医疗护理这些“硬骨头”。

五、破局之路:让机器人先“活”在场景里,再谈“卖”向市场

真正的行业成熟,从不以订单金额论英雄。日本发那科用30年将工业机械臂故障率降至0.001%,德国库卡深耕汽车焊接场景20年才实现盈利。对中国企业而言,眼下最该做的不是庆祝签单,而是把机器人扔进最脏、最累、最复杂的场景:让WalkerS2去造船厂搬钢板,让星尘机器人去快递分拣中心处理异形包裹,让每一次故障、每一次宕机都成为技术迭代的坐标。

资本更需要找回耐心。与其追逐“三年量产”的故事,不如支持企业做“五年磨一剑”的研发。就像当年宁德时代花8年攻克电池一致性难题,人形机器人的突破也需要“冷板凳”精神——容忍路线试错,接受短期亏损,允许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慢慢打磨那个“能在黑暗中给自己系鞋带”的终极算法。

结语

当喧嚣散去,订单数字终会褪色,唯有那些在工厂油污里、在物流仓库中、在家庭客厅里真正解决问题的机器人,才能定义行业的未来。人形机器人不是资本游戏的筹码,而是需要用十年、二十年时间浇灌的科技之树。今天的“文火慢炖”,才能避免明天的“昙花一现”——毕竟,行业要的是百年基业,而非一场转瞬即逝的订单狂欢。

文章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