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达里奥:机器人技术是构建可持续世界的核心驱动力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9-18 浏览次数:

在全球一体化与科技革命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人类社会正面临环境治理、健康保障、经济转型等多重挑战。机器人技术作为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关键载体,正从工业领域走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成为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的重要力量。 

图注:圣安娜大学生物机器人研究所荣誉教授

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ARTES4.0首席科学家 保罗·达里奥(Paolo Dario)

2025科技创变者大会上,圣安娜大学生物机器人研究所荣誉教授、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ARTES4.0首席科学家保罗·达里奥(Paolo Dario)从技术演进、实际应用、市场潜力及伦理规范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机器人技术如何赋能可持续未来。

01 技术演进:从工业工具到生态伙伴的三次跨越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三次根本性变革,逐步从单一功能的“工业工具” 升级为融入社会的“伙伴”。

第一波工业机器人浪潮,以机械臂和自动化设备为代表,主要替代重复性、高强度的生产劳动。这些被固定在防护栏内的机械装置虽然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其应用场景局限于结构化工业环境,未能与人类日常生活产生更广泛的连接。

随着技术的推进,第二波服务机器人浪潮到来,传感器、导航技术的进步让机器人突破了工业场景的边界,正式进入服务领域,从餐厅里穿梭送餐的机器人、酒店中自动清洁的机器人,到医院内精准配送药品的机器人,它们开始直接服务于人类日常生活。不过这一阶段的机器人功能仍以“执行指令” 为主,缺乏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策的能力,更多是按照预设程序完成固定任务。

而到了第三波智能协作机器人浪潮,核心突破在于“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借助AI算法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机器人不仅能熟练完成预设任务,还能根据实时场景灵活调整行为,比如家庭陪伴机器人可以感知老人的情绪变化并给予相应互动,工业协作机器人能与人类在同一空间内安全配合工作;如今,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更是延伸到了太空、水下等极端环境,承担起航天器维修、海洋探测等人类难以直接完成的任务,成为帮助人类拓展能力边界的重要伙伴。

保罗·达里奥在演讲中着重强调,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三波浪潮的关键期,“概念性的陪伴机器人已不再遥远”,未来机器人将彻底从 “功能性工具” 转变为 “生活伙伴”,在健康护理、环境监测、社会服务等更多领域,为人类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支持与帮助。

02 应用场景: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实践路径

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涵盖环境、健康、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 “核心抓手”。从实际案例来看,机器人技术在环境、健康、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展现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巨大潜力。

环境治理:机器人是“地球守护者”

环境问题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挑战,机器人凭借其在极端环境中的适应性,可成为污染治理、生态监测的“利器”。在污染应急处理方面,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传统人工修复因深海高压、有毒环境难以推进,多台水下机器人深入漏油点进行封堵、清理,有效减少海洋污染;同理,核污染区域的辐射检测、化工废料处理等危险任务,也可由机器人替代人类完成,避免人员暴露在有害环境中。

在生态监测领域,水下仿生机器人能实时监测水体数据与生物多样性,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垃圾与资源循环方面,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收集垃圾,同时完成其他社会服务,包括收集用户反馈来提升服务满意度。更重要的是,机器人还能参与到“拆解与回收”环节,比如拆卸废弃游艇、分离电子垃圾中的可回收材料,推动“循环经济”真正落地,正如保罗·达里奥提到的,“机器人不仅能组装,更能拆解,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健康与老龄化:机器人赋能一体化健康” 生态

全球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同样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机器人技术正逐步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健康体系。在老年照护与陪伴方面,机器人可协助日常健康监测并提供生活辅助,同时借助语音交互和情感识别功能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例如,在意大利某些社区中,机器人还能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推荐社交活动,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在康复与运动辅助领域,机器人应用已相当成熟:步态康复机器人能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可穿戴式外骨骼设备则可改善人体动力学,减轻肌肉骨骼疾病患者的运动负担。此外,机器人还可作为“私人教练”,根据用户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比如针对中国老年人适配传统锻炼方式,从而降低因缺乏运动带来的健康风险与成本。

保罗·达里奥指出,当下高科技医疗机器人大多集中于发达国家。未来,需要推动 “高科技低成本” 范式的发展,通过简化设计、采用环保材料,降低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使发展中国家也能享受到智能医疗服务。

经济与产业:人形机器人开启“万亿级市场”

尽管人形机器人存在争议,但其市场潜力已得到权威机构认可,摩根士丹利2025年报告便明确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比汽车行业更广阔的全球性市场。从实际价值来看,人形机器人能助力产业升级,替代制造业、物流、农业等领域的高强度劳动,例如在仓储场景中完成货物搬运,在农田里开展精准播种,同时还能借助AI优化作业流程,进一步提升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其次在人才与区域发展层面,技术聚集地往往与人才聚集地相伴相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过程,会带动传感器、AI算法、材料科学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对新兴公司成长以及区域经济转型都具有关键意义。

社会包容:机器人创造“有意义的工作”

年轻一代对“工作意义”的追求,正推动机器人从“替代劳动”转向“辅助创造”的新发展阶段。在助力特殊群体就业方面,机器人展现出独特价值,例如日本Dawn Avatar机器人咖啡馆,让行动不便人士能够远程提供服务,创造了新的就业模式;同时,机器人也在人类技能提升与工作效率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它可以承接重复且低价值的工作,将人类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能专注于设计、研发、高端服务等创造性、高价值任务,甚至在专业领域为人类提供技能辅助,像工匠可借助机器人完成高精度加工环节,既保证了工艺精度,又能保留手工创作的核心价值,实现人机协同的效能最大化。

03 关键原则:实现可持续目标的“整体性方法” 

保罗·达里奥在演讲中反复强调,AI与机器人赋能可持续发展,不能局限于“技术单点突破”,而需遵循“整体性方法”,技术发展必须与更广阔的人类、生态和价值议题相融合。

首先,技术必须服务于“一体化健康”(One Health)愿景,同时关注人类、动物与地球生态系统。例如,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政策文件指出,“人、动物、植物的健康状态将产生积极经济影响,而非成本”机器人可通过监测家畜的健康数据预防疫病传播,通过监测植物生长状态减少农药使用,最终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其次,机器人的设计与部署需打破纯技术思维,开展跨学科协同。技术的成功落地依赖于其与文化、伦理和法律框架的深度契合。另一方面,伦理与合规性已成为技术应用的基石。从确保陪伴机器人不侵犯用户隐私,到要求医疗机器人通过远超工业标准的安全认证,这些约束并非限制,而是技术获得社会信任的前提。欧盟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立法实践,已为全球提供了重要参考。

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还需避免“能源消耗”与“环境负担”,因此“可持续设计”成为关键。在节能技术上,可通过嵌入式工程、智能算法减少机器人能耗,比如优化运动路径、采用低功耗传感器;材料选择方面,要研发可降解、可回收的机器人材料,降低生产与废弃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还需考量机器人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制造、使用到回收,全程评估其环境足迹,避免“技术解决一个问题,却引发另一个问题”。

结语

从工业流水线到海洋深处,从老年社区到垃圾回收站,AI与机器人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世界。正如保罗·达里奥所说,“未来的机器人将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的价值不仅在于 “便捷”,更在于“可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包容性的政策设计和全球性的伦理共识,机器人技术有望成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力量。

构建可持续世界,需要技术、政策、伦理的协同发力,而AI与机器人,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让我们期待新一代可持续机器人的到来,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文章来源:智友雅瑞科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