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对话:从科技成果转化到巨头涌现,创变者共探具身智能核心发展议题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9-11 浏览次数:

图注:巅峰对话现场

9月5日,由智友·雅瑞 科创平台主办的“2025科技创变者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在巅峰对话环节,围绕 “具身智能崛起、从实验室灵感到千亿产业的跨越”这一主题,主持人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NICTC)执行理事长,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张璋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ARTES4.0主席、意大利比萨高级圣安娜学院机器人技术全职教授安东尼奥·弗里索利(Antonio Frisoli),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科创经济学》作者汪斌,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及无人系统中心类脑机器人中心主任赵明国,银河通用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姚腾洲四位嘉宾展开深入对话,以下是各位嘉宾对于何为衡量科技成果创新成功的标准?”这一主题的精彩观点。

图注: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NICTC)执行理事长

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 张璋

主持人张璋创变者如何达成一个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各位嘉宾心中,衡量一下科技成果转化是否成功最关键的指标是什么?

安东尼奥?弗里索利认为,成功科技成果转化核心是解决真实问题创业者需从用户需求、社会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研发,而非脱离需求的技术自我陶醉。无论是“先找问题再定技术”,还是 “先有技术再匹配问题”,最终能否落地解决问题是关键,同时需兼顾市场契合度与用户付费意愿。

图注: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ARTES4.0主席

意大利比萨高级圣安娜学院机器人技术全职教授

安东尼奥·弗里索利(Antonio Frisoli)

他表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前提是“解决真正的问题”,必须以用户需求、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为起点,而非脱离需求的技术研发。例如在学习类软件研发中,应从用户关心的具体问题切入,才能让成果既契合市场,又满足用户真实需求。他认为科研需连接实际同时他强调研究人员需开展“实际性研究”,将科研工作与行业需求、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建立二者间的连接,这样产出的成果才能基于市场需求、解决用户痛点,进而获得愿意付费的用户群体。

图注: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科创经济学》作者 汪斌

汪斌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需要从通过三个关键指标层层递进验证其中,技术指标转化的“入场券”技术指标是成果转化的前提,只有先满足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如性能、稳定性等核心参数达标),才有资格进入后续商业化环节,是衡量转化能否启动的基础门槛。市场份额科技成果转化的“体检”市场占有率是检验成果商业接受度的关键。成果落地后能否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反映了其是否契合市场需求、具备竞争力,是判断转化能否存活的核心依据。社会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毕业证”只有成果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推动行业进步或改善民生,才算完成从“技术”到“价值”的闭环,是衡量转化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

图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

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及无人系统中心类脑机器人中心主任 赵明国

赵明国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可以从“覆盖范围” 和 “持续时间”两个维度来衡量落地效果;同时,不同主体对应的成功标准是不同的。其中,个人和小团队成功指标是实现“生存与运转”,即做出一款产品,能支撑公司正常运营即可;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需兼顾 “产品迭代” 与 “多元价值”,不仅要让产品持续保持竞争力(“持续伟大”),还要满足投资人预期,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而更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就需要引发时代性技术变革,甚至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图注:银河通用机器人联合创始人 姚腾洲

姚腾洲认为,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商业价值等都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客观指标。但是他也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是需要动态衡量的,例如技术水平能否逐年优化、市场占有率能否稳定甚至增长以及团队应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冲击的反应力。因此,他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并非“一锤子买卖”的观点,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动态持续的迭代能力——需确保从用户需求出发,到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商业化推进,再到响应新的、更细化的需求,整个链路能在一定时间内顺畅循环和持续迭代。这种 “需求-技术-产品-商业化” 的闭环迭代是否可持续才是判断转化是否成功的核心视角。

主持人张璋:与欧美相比,中国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类硬科技领域有哪些优势、劣势和独特性?

汪斌总结了中国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三个优势和三个劣势。三大核心优势分别是,一是市场牵引优势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前景,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机器人技术研发与落地提供强大牵引,这是中国最主要的优势。二是产业链完备优势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产业链门类齐全,采购零部件便捷高效,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供应链支撑。三是社会氛围与人才优势:全社会对机器人行业的支持力度大,国家、地方政府及园区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同时,行业前景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加入创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同时,中国在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中也存在三大劣势,一是基础研究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基础研究积淀不足,发达国家深耕多年,中国短期内难以快速追赶。二是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尽管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链丰富,但部分核心零部件仍需依赖发达国家进口,存在供应链短板。三是产学研融合不足:科研界与产业界之间存在鸿沟,虽科研端有较强研发能力,但与产业界的结合、融合不够紧密,未能有效填平鸿沟;而欧美发达国家在产业氛围与产学研结合方面优势显著,能快速将想法转化为实践。不过他认为,通过行业共同努力,中国有望尽快弥补劣势,实现追赶。

主持人张璋:未来五年中,中国能否诞生一个具身智能赛道的世界级巨头,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安东尼奥?弗里索利认为,当前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在市场、技术、政策方面的各类发展条件已经成熟,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对市场发展与技术进步支持态度。尽管当前具身智能面临技术产业生态等多重挑战,但是相信这些挑战会被逐步攻破。他预计未来3~5年中国将涌现出世界级的具身智能行业巨头。

赵明国: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涌现促进了我国当前的科技热潮的形成,若这些科研成果能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可以激发无限的产业发展想象力。他认为,能否找到“产业大规模应用的结合点”是中国诞生世界级具身智能公司的关键——哪个国家能率先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大规模应用的有效结合,哪个国家就有机会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头羊。

姚腾洲:我个人认为一定会的。回首中国科技的二十年不难发现,中国涌现出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优秀企业、自动驾驶领域的优秀企业、AI领域的优秀企业,那么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也一定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场景、强大的制造与供应链、以及创新的人才生态。而真正的突破点,在于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和产业化闭环。 

文章来源:智友雅瑞科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