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中国电科二十一所 | 基于时序力信息学习的机器人倾斜孔轴装配方法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9-03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倾斜孔的轴装配任务提出了一种新型力感知机器人装配技能学习方法。采用一维卷积网络(1DCNN)和门控循环单元(GRU)从装配过程中的时序力信息中提取特征,识别轴与孔之间的不同接触状态,随后执行相应的姿态调整,并通过导纳控制策略确保整体交互过程的平稳性;基于状态机架构,在线细调导纳参数并无缝切换装配阶段。通过双臂夹持平台在不同倾斜角度的底座上进行钥匙解锁实验,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在接触状态识别准确率和装配成功率上均有显著提升。 图文导读 (二)方法概述 本文提出的基于时间序列力信息的多分类1DCNN-GRU接触状态识别模型方法框架如图2所示,由接触状态识别和导纳控制与状态机切换两部分核心模块组成。 (1)接触状态识别:以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的时序数据为输入,经重力补偿与坐标变换后送入多分类1DCNN-GRU模型,输出姿态调整方向对应的导纳参数。 (2)导纳控制与状态机切换:基于导纳控制器执行姿态调整,并通过状态机在接近 (S1)、接触 (S2)、对准 (S3)、拟合 (S4)、插入 (S5)与完成 (S6)这6个阶段之间无缝切换,在线更新导纳参数以保证平滑且安全的装配过程。 为确保机械臂与环境间的柔顺交互,采用基于速度的导纳控制: 其中, Vd 和 V分别为期望速度和当前实际速度, 离散化处理后,对速度采用后向差分: 其中, 整个装配过程主要通过状态机执行,依据接触力与位置误差判定状态切换条件,实现自动化流程。各状态的切换条件如图 4 所示,其中S1-S6代表不同状态,C1-C5代表每个状态的切换条件,虚线箭头表示轴的运动方向。 图4 基于状态机的整体装配过程可视化 图5 基于1DCNN-GRU的多分类接触状态预测模型结构图 表1 1DCNN-GRU 模型参数 为对比不同分类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评估了1DCNN、LSTM、GRU、1DCNN-LSTM及1DCNN-GRU模型的性能。图6展示了各类方法在训练过程中损失函数与准确率的变化过程。表2呈现了不同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的性能,结果表明1DCNN-GRU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分类性能显著优于传统SVM方法和其他深度学习分类方法。 图6 不同分类模型的训练过程对比。(a) 损失函数;(b)准确率 表2 各种方法在测试集上的分类性能 状态机被用于物理验证,实验过程如图7和图8所示。接近阶段 (S1)采用位置控制,接触阶段到完成阶段(S2-S6)采用导纳控制。在接触状态 (S2),销以适当的惯性和阻尼垂直向下移动,直至销与孔接触;在姿态调整状态 (S3),减小力矩的惯性和阻尼参数,根据 1DCNN-GRU 接触状态识别模型设置力矩参数;在贴合状态(S4),增大力矩的惯性和阻尼参数以减缓姿态调整过程,同时提高预期z轴力到12 N,确保销与孔的稳定接触;在插入状态 (S5),进一步增大力矩的惯性和阻尼参数以减缓姿态调整过程,同时提高预期z轴力到20 N,使销与孔接触更紧密;在完成状态 (S6),力参数Fd 设置为0,停止销的运动,表示销插入过程结束。 图 7 门锁解锁实验快照:(1) 接触孔,(2) (3) 使用 1DCNN-GRU 接触状态识别模型进行姿态调整,(4) 贴合,(5) 插入,(6) 锁已打开 图 8 自行车锁解锁实验快照:(1) 接触孔,(2) (3) 使用 1DCNN-GRU 接触状态识别模型进行姿态调整,(4) 贴合,(5) 插入,(6) 锁已打开 为评估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双臂钥匙解锁装配实验。实验中,左臂以-35°~35°的倾斜角度夹持锁孔底座,右臂夹持钥匙进行解锁装配。随机选择了4种不同的锁孔底座姿态,每种姿态测试 100次。实验结果如表 5 所示,基于 1DCNN-GRU 的方法可以完成倾斜孔的装配任务,平均成功率为94%,显著高于SVM方法84%的成功率。 表 5 在400 次销入孔实验中两种方法装配成功率对比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任意倾角孔的学习型装配策略,以时序力信息驱动的1DCNN-GRU接触识别模型结合自适应导纳控制与状态机,实现了自动化、安全且高效的插销装配。在门锁与自行车锁场景中,装配成功率最高达94%,显著高于传统方法,展示了其在复杂倾角结构装配中的应用潜力。 【作者信息】 * Corresponding author. 1 The two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DOI】 https://doi.org/10.1016/j.birob.2024.100209 【全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