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苗:具身智能开启黄金20-30年,“智能定界”成未来破局关键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9-03
浏览次数:
“这是‘AI+实体经济’最好的市场机遇期,我们期待具身智能在ToC、ToB、ToG领域拥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它有望逐步成为人类的工具、助手与代理,甚至在特定环境下替代人类。”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专场活动——“机器人创投主题交流会”上,智友·雅瑞科创平台发起人、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营名誉院长王田苗分享了其对于2025年具身智能破局方向的深度思考,指出具身智能正迎来20-30年的黄金发展期,而未来有望落地应用的突破口可能在于“智能定界”。 以下是王田苗教授的分享: 具身智能:宏观锁定20-30年黄金期,微观探索两条螺旋上升路径 具身智能,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AI+仿生仿人机器人”;而广义上可以理解为载体(终端设备/装备等)+AI环境感知+AI学习推理及决策,一个更通俗的广义理解是:具身智能相当于载体(终端设备/装备等)+小脑+大脑。 作为未来战略性产业,具身智能已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未来智能服务与高端制造大国的经济底座。相信中国有望在这方面成为世界科技产业的头部领军者,这也有利于中国高端制造的出海战略。 宏观层面,中国的学术界、产业界、政府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为具身智能这样一个从技术到产业再到应用发展的行业,开启了20-30年的黄金时代。 政府在积极搭建良好的科创生态,地方政府通过投资招商予以支持,大型国企则开放应用场景。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RC(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际盛会,在关注度、前沿技术展示、参展的AI+机器人企业阵容以及掀起的年轻人创业热潮等方面,已可比肩美国CES和日本国际机器人展。 产业界一方面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在世界顶刊发表关于世界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加速推动上下游供应链在性能与成本方面的迭代。同时,最近行业还涌现出诸多新动向:“小天才”创业者们在积极推动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企业高管离职创业开拓从1到10的全球市场,上市公司则积极布局“有关制造服务业务”的拆分,以及产业上下游的收并购。 学术界从多元维度推动科技创新。一方面,依托政府设立的学科专业、科研项目夯实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技术;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概念验证、拨转股及耐心资本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新型孵化器与新型研发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微观层面,具身智能的发展是由两条技术路线的螺旋式上升推动的。一条是“人类智能”路线,它以模仿人类智能为核心,致力于深度研发可泛化的“大脑”、“小脑”、人形载体及世界模型,旨在最终实现通用应用;一条是“智能定界”路线,即以解决实际痛点为核心,通过正确界定痛点问题边界、正确适配结构、正确设计容错操作、以及正确重构数据与模型等,从运营、载体、AI模型与数据四个维度深度研发,以实现PMF(产品与市场匹配)的商业闭环迁移。 目前,产业界正期待具身智能进入下半场后,第二条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该路线的核心在于将复杂、时变、不确定的世界模型构建难题,转化为构建一个专注于具体现实环境的、更容易“有限范围求解”的垂类小模型,这类模型具备环境可确定、任务可操作、过程可数据化、且高安全性的特性。为实现这一路径,就需要对一系列要素进行重构,包括垂类环境(特定的应用场景)、任务要求(细化的任务颗粒度)、通用机型成本、灵巧执行器等。而实现应用闭环的关键,就在于要以“运营”为牵引,系统性地驱动“AI Agent模型”、“VLM/VLA模型与数据训练的多模态工具”、“适配算力域控”、“操作环境”、“工艺流程”等各节点的整合与调整。最终,解决泛化性难、实时性难、数据质量差、操作容错低以及成本高昂等问题,从而加速催生头部的新势力创业公司产生。 纵观科技产业发展史,我们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上述两条路线。它们的主次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两者会在科技突破与市场应用的交叉融合过程中,螺旋式发展。而推动这一整体进程的源动力,则源于人口结构、社会痛点、技术阶段、政策生态以及文明、和平、平等的价值观。 世界科技的风向标由中美定义 2024年以后,世界科技产业的风向标在由中美定义、推动。 年轻人成长、技术创新、新锐公司与全新应用的诞生,以及创业者奋斗的激情都大比例在中国迸发,加之这片热土上还有完整的供应链优势,使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崛起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影响。这背后的动力源于三点:一是国家定义了未来十年科技是必争之地;二是市场调整了产业和资本的服务对象,并通过上市标准引导资源流向创新领域;三是精英的发明创造带动就业和效率提升,并通过民企和国企的动态分配机制,非常有效地把“具身智能”这样一个本来只是机器人+人工智能的行业变成了围绕国家战略与回归商业本质的二元结构。 具身智能有三个拉动要素。第一,制造业用工难、老龄化、不婚主义,生产力的改造只能依托于具身智能。第二,传统产业过剩,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和供应链。第三,中国AI+制造是大国经济的底座。 所以国家逻辑其实就是安全稳定,主流优势支撑的产业我们不能短板。市场逻辑要求创业者所做的是世界科技领先的方向,并且未来在全球成为独角兽,形成底层商业现金流和扇形结构。 “AI+制造+具身智能”,正在深刻重塑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关系 对中国而言,未来十年的产业大赛道将与“AI+”深度融合,包括AI+芯片/大模型/数据、AI+制造/能源/生产资料、AI+生物医美/抗衰老/创新药、以及AI+数字资产/数字货币等。 这些领域持续推动“五力”(电力、算力、智力、数据力、生产力)技术方向的孵化与投资。 其中,电力不仅是具身智能不可替代的底座,其战略地位未来可能跟石油一样,是资产定价的属性之一。算力上,中国庞大的市场对端侧芯片提出了独特需求:移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儿童陪护机器人等产品,对功耗、成本、体积的要求各异,无法实现直接迁移,这就促使一批创业者开始重新聚焦,开发出针对耳机的芯片、眼镜的芯片、移动机器人的芯片,还有针对汽车工业以及各种垂直落地场景的专用芯片。所以我们要去拥抱这个时代,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组建优秀的团队。 有人把具身智能看作“未来的家电,未来的汽车,未来的......”,其实它远不止于此。它不仅在变革生产方式,更在深刻重构着劳动者、生产工具以及生产关系。“AI+制造+具身智能”,这种未来新质生产力将迎来历史性变革,它重塑了社会发展和生产要素。 理想通用模型or垂类模型? 具身智能的发展现状是,AI+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从消费到商务、工业、特种。 宏观层面,具身智能被纳入国家战略,成为社会资本的投资热点。以产业界为核心,垂类AI模型有可能率先在商务和工业打爆,实现一定的泛化和迁移应用。类人形等新品类在运动性能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就是对人类认知以及操作能力对深入理解和复现。 在世界范围内,这是“AI+实体经济”最好的市场机会期,我们期待具身智能成为人类的工具、助手和代理,甚至在特定环境下替代人类。 问题是,五花八门的人形、各种手、各种移动平台,在下一个三年到底应该怎么做? 一个路线是理想化的,去追求通用泛化的世界模型。另一个是“智能定界”,从垂类环境入手,裁剪算力、裁剪模型从而实现迁移。但具身智能还面临其他挑战,一个是硬件现在还有很大的问题——模型没有确定,平台没有确定,导致供应链持观望态度。第二是世界具身智能的统一大模型Scaling law还没找到,尽管有乐观预测认为未来3-5年能找到。三是POC和PMF之间尚未形成商业闭环,效率与成本的平衡仍需探索。 未来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的突破口,可能在于“智能定界” 未来三年具身智能的突破口在于“智能定界”。它通过重新定义并系统性重构环境、载体、模型、算力以及运控等,从而得到相对闭环的轻量级Scaling law。 模型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目前统一的数据模型还没确定,各方仍处于分散发展阶段,谁都没有完全解决。这也正是中国具身智能抢占全球制高点的一个重要堡垒。 我们的供应链非常丰富,从丝杠、力传感器到机械手指,各个环节基本准备就绪,只待头部的出现。所谓头部的出现,就是有整机企业实现“万台级出货”、打开全球市场,一旦这时头部效应形成,标准、接口、价格等便会迅速明确,整个供应链将全面启动。 关于细分赛道的爆发,这些领域是有望率先爆发的,包括:商超服务、无人物流和环卫、农副产品加工、儿童与老人陪护(包括失能老人的二便处理)、传统工业机器人+AI升级,以及国家的低空经济。其中一部分是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部分是全新需求,而全新需求和新势力由于没有传统路径依赖的约束,更容易实现快速成长。 2025年,点燃具身智能千行百业应用落地的探索浪潮已经来临。如果说今年的Agent和具身智能是热点,那么明年和后年,我们将有望看到具身智能在商业、工业甚至老人陪护等场景中,出现落地的“先锋队”。 文章来源:参加CAN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