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万亿赛道谁将脱颖而出?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8-14 浏览次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想象逐步走进现实,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一个万亿级别的新赛道已然开启。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齐聚,英伟达、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头部玩家罕见同框发声,全方位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多元场景下的创新应用成果,引发了广泛关注。
图片

资本狂潮涌入,热钱如何重塑赛道格局?

2025年下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事件愈发频繁,平均1.5-2天就有一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资本热度。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发生融资事件超过83起,总金额突破14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企业占据60%的份额,累计融资额达84亿元,融资频次与金额均已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亿元级”融资已成为常态,上半年有超44起融资超过1亿元,9起融资金额超5亿元。京东一日连投三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更是将整个赛道的融资节奏推向了新高度。
产业资本、地方政府基金与头部风投纷纷入局,合力催生了一场总额超百亿元的资本盛宴。资本的流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单纯的“追风口”转向“看能力”,投资逻辑逐渐向“产业兑现”的拐点逼近。那些具备量产、交付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成为了资本集中下注的对象。例如,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在“手眼脑”协同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将其应用于药房零售场景,联合美团买药在北京地区近十家门店投入运营,预计到年底一线城市将有超过100家无人药店,这一落地能力使其获得了美团、宁德时代、北汽集团等多个产业资本的加持,在融资中斩获11亿元,成为一级市场里单笔融资金额最多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傅利叶将自家的人形机器人放入上汽、奥特能等工厂实训,还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内承担起“大堂经理”的角色,凭借多元化场景应用,在E轮融资中吸引来国鑫投资、浦东创投、张江科投、张科垚坤基金这5只具有上海国资背景的基金押注,完成近8亿元融资。而成立时间较短的它石智航,虽然无公开产品,但因拥有两位自动驾驶界的灵魂人物坐镇,市场对其“豪华梦之队组合”高度认可,截至7月底,两轮融资共吸金超17亿元人民币。
图片

技术奇点已至:从硬件突破到智能跃迁

2025年堪称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的“奇点时刻”,在硬件与软件层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构了机器人的物理能力与智能边界。
硬件层面,高自由度关节与全身触觉感知系统的发展令人瞩目。宇树科技G1机器人借助360NM高扭矩电机与轻量化碳纤维结构,能够完成720°凌空回旋踢等高难度动态动作;智元机器人灵犀X2拥有28自由度柔性躯干,使其具备像人一样骑自行车、踩滑板车、玩平衡车的能力;众擎机器人SE01的直膝行走拟人步态如今已成为行业标配。在上肢的灵巧手方面,这一领域已发展成为一个百亿级市场。国内涌现出傲意科技、强脑科技、因时机器人、灵巧智能等“四小龙”,在不同细分领域各领风骚。上市公司中,兆威机电、雷赛智能等也积极布局,雷赛智能灵巧手在负载能力上表现突出,最大负载可达40KG;兆威机电灵巧手则在内部结构实现突破,采用高精度微小模数齿轮,将17个微型电机全部封装于手中。
软件层面,“大脑—小脑”协同架构的成熟,赋予了人形机器人类人决策能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慧思开物”平台,以AI大模型驱动的任务规划作为具身“大脑”,以数据驱动的端到端技能执行作为具身“小脑”,实现了机器人从任务理解到执行的全流程智能化。银河通用在“手眼脑”协同上实现突破,其推出的人形机器人Galbot可代替人完成从接单到找药、拿药、装袋等一系列流程,并联合美团推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已在北京地区近十家门店投入运营。这种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具身智能”发生质的飞跃,助力人形机器人从单一动作执行迈向全场景自主作业。
仿真技术与合成数据:隐形的技术底座。英伟达Omniverse与仿真模拟技术副总裁Rev Lebaredian指出,要让机器人真正走出实验室并规模化部署,需要顶层算力与仿真能力构建技术底座。英伟达提出必须构建三类计算机:一是嵌入机器人本体的计算机,例如人形机器人搭载的Jetson Thor;二是AI工厂计算机,用于在部署前通过DGX、HGX系统处理海量数据、训练模型;三是仿真计算机,通过物理定律生成数据并提前测试机器人,测试速度可快于现实时间。目前宇树科技和银河通用等企业已与之深度合作,银河通用的G1 Premium人形机器人是首批搭载NVIDIA Jetson Thor的产品,在工业码垛等场景展现出流畅性;宇树科技则在新型人形机器人R1上部署英伟达全栈技术,通过Isaac Sim高仿真平台优化运动能力。
合成数据对具身智能落地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银河通用创始人兼CTO王鹤透露,其训练数据中99%为合成数据,仅1%来自真实世界,“合成数据是推动具身智能快速落地的关键”。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真实世界数据获取难、成本高、伦理风险大的问题,例如在医疗等高精密场景中,通过仿真生成特殊病例数据,既能保障训练效果又能规避安全风险。
不过,仿真到现实(Sim2Real)的差距仍是行业痛点。英伟达正从三方面突破:一是提升仿真器精度,利用“Cosmos”项目构建理解物理规律的AI基础模型;二是通过AI辅助生成虚拟环境,降低场景构建的人工成本;三是直接捕捉现实环境并数字化导入仿真系统,确保虚拟与现实高度一致。
图片

商业化破局:工业场景领跑,消费市场仍在蓄力

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和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2025年,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取得了爆发式突破,中国移动1.24亿元采购订单的落地成为标志性事件。7月11日,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显示,智元机器人中标7800万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项目,宇树科技则斩获4605万元小尺寸机器人及配件订单。
汽车行业也积极拥抱人形机器人。优必选与东风柳汽、一汽大众、比亚迪等十余家企业达成合作,获得超500台车厂订单;乐聚机器人向北汽越野车交付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智平方、傅里叶等公司也纷纷在今年接到汽车厂订单。工业场景成为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战场,且场景突破路径逐渐清晰,未来三年将遵循“实训—小批量—产线级”递进模式,逐步从“实习生”成长为真正的“产业工人”。
工业场景的阶梯式突破。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透露,目前工厂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和分拣两大方向。其机器人搬运速度已接近人类水平,每小时搬运量与人工相当,预计今年年底将有几十台进入工厂实际应用。但分拣仍是更大挑战,尤其在汽车制造等高精度场景中,产线停机一分钟可能损失上万元,对机器人的速度和精度要求极高,目前仍难达到熟练工人水平。
商业服务场景同样有诸多企业在积极探索。优必选预计2025年底前向居然智家零售门店内部署500台仿真人形机器人;越疆科技牵手药师帮,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药店、药仓场景的无人化作业;众擎机器人则活跃于深圳饮食文化综合体、广州滑雪场等场所进行表演,并宣布将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机器人自由格斗赛。
然而,当前人形机器人订单虽呈现遍地开花之势,但也存在结构性矛盾。约一半的订单集中于表演展示与数据采集,真正广阔的C端家庭场景尚未实现实质性突破。家庭场景需求碎片化且对成本敏感,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可靠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如摔跤、动作失控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都制约了其在家庭场景的渗透。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特别指出,家用机器人的最大难题并非技术,而是伦理与安全要求极高,导致普及门槛远高于工业场景。
图片

头部玩家角力:技术路线与生态布局的分化

在万亿级别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中,竞争格局初现端倪,头部企业纷纷凭借自身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优必选作为行业的佼佼者,拥有完善的产品矩阵,在工业、家庭等场景均有布局。其天工行者机器人已收获百台订单,预计今年交付将超过300台,还与东风柳汽、一汽大众等十余家车企达成合作,获得超500台订单,同时在商业服务场景也积极推进,计划2025年底前向居然智家零售门店内部署500台仿真人形机器人。
智元机器人发展迅猛,成立仅29个月便欲斥资21亿元收购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63.62%股权,以实现资本运作。在业务上,中标中国移动7800万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项目,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宇树科技与银河通用:两种路线的较量。宇树科技以“降低门槛”为核心策略,今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R1售价降至3.99万元,支持外观定制且现货供应,预计年底完成量产,较去年9.9万元的产品大幅降低消费级市场门槛。其自主研发的20自由度灵巧手,目标是实现自然交互,计划未来1-2年突破“无预先适配情况下为人类倒水”等复杂任务。创始人王兴兴认为,人形机器人本质是“若干关节电机串联而成”,当通用AI成熟后,硬件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普通人有望像组装电脑一样自制机器人。
银河通用则聚焦工业场景的深度落地,与英伟达联合开发基于Isaac平台的下一代纯双足机器人,采用OpenWBT_Isaac进行数据采集与遥控控制,可完成推车、拾取地面物体等任务。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抓取-移动-放置”的闭环能力,通过合成数据训练的目标识别定位系统,已在药房零售等场景实现商业化验证。
此外,小米集团持股国创中心,通过生态链整合加速布局,有望在2025年推出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傅利叶凭借在工业场景实训及金融场景应用,获得国资青睐。
图片

万亿赛道的终局猜想: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市场规模来看,相关研究测算,2035年中国工业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或达1.6万亿元,中国生活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或达1.9万亿元。银河通用王鹤的预测则更为激进:未来每三年人形机器人产值将乘10倍,从当前头部企业年销1000台,到三年后1万台、六年后10万台,若单价几十万元,届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超越当前全球工业机械臂总产值。他判断,“未来10年将出现超越所有工业机器人量的市场,再往后10年可能超越汽车、手机行业,成为万亿级市场”。
然而,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提升运动控制的可靠性,降低硬件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具身智能模型的泛用性不足是当前最突出的瓶颈,宇树科技王兴兴坦言,硬件能力在过去1-2年已基本满足需求,限制商业化的核心是AI模型的实用性不够。此外,仿真与现实的鸿沟、多模态数据不足等问题仍需突破。
在商业化方面,C端家庭场景的突破难度较大,如何满足家庭用户对机器人功能多样化、操作便捷化以及价格亲民化的需求,是企业需要攻克的难题。同时,伦理安全立法的缺失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如何制定合理的规范,确保人形机器人在安全、合规的框架内发展,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形态争议仍在持续。王鹤认为,从终局看,人形是必然形态——因为人类环境(如家具高度、操作空间)是为人形设计的,非人形机器人难以适配;但当前阶段,移动复合机器人(如轮式底盘+机械臂)是更务实的选择。宇树科技则坚持双足路线,认为双腿能提供更强的通用性,且“控制不好腿的机器人,难以达到通用AI水平”。
在万亿赛道的角逐中,那些能够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与可靠性;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有效拓展应用场景;合理利用资本力量,实现规模化生产与成本控制的企业,将更有机会脱颖而出,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蓝海中占据领先地位,引领这一新兴产业走向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正如王兴兴所言,“AI与机器人技术将像电力与蒸汽机的发明一样,使人类文明迈向新的高度。”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