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入局具身智能 是否已错失战略机遇?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7-31
浏览次数:
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行业投资火热,融资事件频繁。互联网大厂如美团、腾讯、阿里等积极布局,通过投资获取产业资源与数据,推动技术落地。头部企业如银河通用、宇树科技、千寻智能等融资不断,融资节奏加快。 其中,6月19日,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估值超100亿元,投资方包括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阿里、蚂蚁集团、吉利资本等;6月23日,银河通用完成11亿元融资,由宁德时代及溥泉资本领投,国开科创、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纪源资本等机构跟投;7月7日,星动纪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由鼎晖VGC和海尔资本联合领投,多家知名财务机构及产业资本跟投;7月9日,云深处科技完成近5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由达晨财智、国新基金等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前海母基金、央视融媒体基金、富浙基金、华映资本、物产中大投资等机构跟投;7月21日,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千寻智能等三家企业均完成由京东及京东战略领投的新一轮融资。 头部互联网企业为何相继入局 在具身智能规模化落地仍不明朗的情况下,阿里、腾讯、美团等头部互联网企业为何还要争相入局? 一是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具身智能被视为未来人工智能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互联网大厂希望通过提前布局,掌握核心技术,保持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避免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同时,具身智能可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物流、零售、服务、教育等,与互联网企业的现有业务存在诸多契合点。通过投资和布局具身智能,大厂能够拓展业务边界,寻找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二是应对未来竞争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正面临深刻的变革。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大厂提前布局,是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避免被新兴技术所颠覆。通过投资和合作,互联网大厂可以与具身智能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构建产业生态。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能为大厂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提供底层赋能。互联网大厂在算法、大模型、供应链、制造、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能力,能够为具身智能项目提供底层赋能。通过投资和合作,大厂可以将自己的技术优势与具身智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落地。此外,大厂还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些都可以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京东的物流场景、美团的外卖配送场景等,都可以作为具身智能技术的试验场和应用场景,推动其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新入局者 如何体现差异化优势 从7月21日的投资信息来看,京东分别投资了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千寻智能三家具身智能企业。这是京东继投资智元机器人之后,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又一次大的布局。 据了解,今年3月京东已切入具身智能领域,成立专项业务部门,重点布局家用场景的智能产品研发。基于京东大模型在客服、数字人、导购等丰富场景10余年沉淀的智能交互能力,京东内部团队也在进行具身智能的技术研发。智元则是京东官宣切入具身智能领域以来投资的第一个机器人公司。在这一过程中,由京东大模型驱动的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成为核心主线,目前已与十余家头部机器人企业达成深度合作,覆盖家庭陪伴、儿童早教、企业服务等多个场景。 此次扩大投资布局,京东致力于快速整合具身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资源,强化自身在供应链场景中的技术壁垒。同时,作为机器人销售重要渠道,京东投资头部企业可强化供应链优势,同时通过与逐际动力等企业在零售、物流领域的协同合作,打通“技术研发—产品销售—场景服务”闭环。此外,还有助于拓展京东ToB服务边界,创造新的营收增长点。 在腾讯、美团、阿里等互联网大厂加速布局具身智能的背景下,京东通过密集投资快速补齐生态短板。依托自身物流场景数据积累和产业大模型优势,京东可在“技术投资—场景验证—标准输出”链条中抢占先机,巩固其供应链技术服务商的行业地位,从而在AI前沿赛道抢抓战略机遇。 行业布局是否慢了半拍 事实上,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成功与否,目前还不能妄下论断,可以让“子弹”再飞一飞。 无论最后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单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京东在2025年5月参与投资智元机器人,7月又领投了千寻智能、逐际动力和众擎机器人三家企业,投资节奏紧凑且力度较大,显示出其积极布局的决心。此外,京东通过创立JoyInside平台,将大模型能力植入机器人、玩具、家居等硬件终端,与多家头部机器人品牌达成合作。其内部团队也沿不同路线探索具身智能落地可能性。在2025年CVPR机器人双臂操作仿真挑战赛中,京东科技团队夺得双冠,展现了其在具身智能技术上的深厚积累。 既有投资的决心和力度,又在具身智能领域有着技术积累,京东的布局自然不会太差,但到底会取得什么成果,还有待市场检验。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