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TOP 10高校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7-02
浏览次数:
专利申请情况是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数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中国已申请超13718件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 其中,高校院所是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的中坚力量,占比达29%,仅次于各类企业(59%)。 人形机器人专利机构属性分布 对13718件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进行系统梳理后可见,中国在该领域的高校力量高度集中。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高校分别为: 这些高校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在技术深耕上也颇具历史沉淀。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早在2000年前后即已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其专利技术涵盖关节驱动、步态控制、视觉识别、环境感知、传感器融合等关键模块。 1998 年,清华大学设立机器人研究重大项目,类人机器人项目正式启动。2002 年,清华大学研制出具有 32 个自由度的仿人机器人 THBIP-I,这是我国首个具备完整仿人结构的自主机器人系统。清华大学人形机器人足球队成立于2004年,长期参与RoboCup赛事并多次获奖。 目前,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创企中有多个孵化于清华大学,如星动纪元、加速进化、千寻智能、零次方机器人等,在融资和市场关注度上位于前列。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可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当时学校开始在机器人领域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目前,哈工大孵化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乐聚机器人等。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本科教学的高校之一,2002年建设浙江大学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早在2006年,就开始着手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并选择从一台会“踢球”的小型仿人机器人起步,踏上了一条从原型探索到系统能力构建的进化之路。浙江大学孵化了多个机器人研发企业,如云深处科技、慧相科技等。 浙江大学人形机器人研发历程区域分布上,前十高校全部来自中国东部或沿海地区,西部地区鲜有高校入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黑龙江等地集聚了国内人形机器人科研主力军。这一方面得益于发达地区的资金与产业支撑,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成果与产业资源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均衡分布。 从专利申请的年度趋势来看,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在近十年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其中,2016年成为重要的“拐点”年份,清华大学当年单年申请量高达44件,远超其他高校。此后,北京理工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开始在年度申请量上加速追赶,并多次在2020至2024年间跃居前列。 从“国际专利分类”来看,中国高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布局呈现出“以作业与运输为核心、智能感知与机械工程并重、应用场景逐步探索”的格局。 B类(作业与运输)专利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说明高校普遍聚焦于机器人关节驱动、运动控制等底层执行系统;G类(物理)与F类(机械工程)紧随其后,代表感知系统、控制算法与结构设计等智能与工程能力的双轮驱动;A类(人类生活必需)虽数量较少,但体现了人形机器人向养老陪护、家庭服务等实际应用场景的延伸尝试。 不同高校也形成各自技术侧重:清华大学布局最为全面,北京理工大学和哈工大在感知与控制方向优势突出,浙江系高校则在结构工程与系统集成方面表现活跃。整体来看,中国高校正从技术支撑向多维突破迈进,逐步构建出具备工程可实现性和应用潜力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 专利数据是创新活动的风向标。当前,中国高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持续专利输出,不仅是科研实力的体现,更是新质生产力的积累基石。随着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平台技术和应用场景日趋明朗,高校有望进一步成为新技术转化的重要推手。 下一个关键阶段,将不仅仅是“专利之争”,更是“场景之战”“生态之争”。谁能将纸面技术变为车间工人、养老助手或物流骨干,谁就将占据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制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