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达 5 万亿,中国领跑 10 亿台机器人革命,这些行业要被颠覆了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4-30
浏览次数:
摩根士丹利近期中国工业研究团队推出“人形机器人洞察”系列报告之一《人形机器人:一个 5 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 根据其全球人形机器人模型,预计到 2050 年将有 10 亿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年收入达 5 万亿美元。大摩指出,这对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谁会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机器人应何时进入你的投资组合? 一、推出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模型预计到 2050 年,全球将有 10 亿台人形机器人,年收入达 5 万亿美元。这一模型是在大摩此前发布的美国和中国市场规模模型基础上的扩展,引入了世界其他地区和家用人形机器人的假设,并借鉴了中国工业团队最新的成本与技术分析。 从长期看,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显著超越全球汽车行业。 大摩预计,到 205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售额将达 4.7 万亿美元,几乎是 2024 年全球前 20 大汽车 OEM 总收入(2.488 万亿美元)的两倍,而后者在未来 25 年可能持续萎缩。需注意,这一估计仅涵盖终端设备销售。若计入供应链、维修维护及支持网络,市场规模及与传统制造业的差距可能更大。 二、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在传统制造业长期下行的背景下,预计大量新进入者(包括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将助力自主工业综合体(人形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等)崛起。 在中国,多家传统汽车电子制造商和供应商已开始投资新产能,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见图 4)。 美国会出现类似趋势吗?大摩认为会。 大摩对特斯拉 “增持” 评级(目标价 410 美元,牛市情景 800 美元,熊市情景 200 美元)的依据是:特斯拉在实体 AI 新领域(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的能力 —— 包括数据、机器人技术、储能、计算、制造、太空通信、网络和基础设施 —— 将带来远超传统电动车业务的增长和盈利机会(后者正面临压力)。 三、人机融合:改变经济格局的技术人形机器人挑战了传统经济生产力定义,可能重塑全球地缘政治秩序。根据中国团队的研究,中国在 AI 驱动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与推广中处于独特优势地位。 尽管目前断言谁将在人形机器人主导权竞争中最终胜出为时尚早,但若美国想在这一关键领域保持竞争力,需在研发、制造能力、教育和国家政策上进行重大调整。机器人已就位,竞赛即将开始。 四、商业人形机器人预估核心结论 到 2036 年:约 2206.6 万台(占 2050 年预计总量 9.35 亿台的 2%)商业人形机器人将被采用。 到 2040 年:约 1.27714 亿台(14%)将被采用。 到 2044 年:约 4.07418 亿台(44%)将被采用。 到 2050 年:约 9.35 亿台商业人形机器人将被采用(占全球总量的 92%)。 方法论依据(以美国、中国及全球分类为例) 美国与中国: 通过美国劳工统计局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劳动力分类数据,为每个职业赋予 “人形机器人适用系数”(如制造业、服务业等重复性劳动岗位适用系数更高)。 结合 2023 年劳动力数据,推算 2050 年商业人形机器人需求(假设届时市场成熟)。 采用节奏:2030 年代中期前较缓慢,2030 年代后期至 2040 年代加速,驱动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如供应链成熟)、社会接受度提升。 世界其他地区: 基于世界银行职业分类数据,按联合国收入等级分组(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国家)。 适用系数参考美中调整:美国(41.3%)、中国(39.0%)、高收入国家(不含美国,35.0%)、中高收入国家(不含中国,30.0%)、中低收入国家(15.0%)、低收入国家(5.0%)。 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增长最快,实际人形机器人 / 劳动力比例可能低于上述假设(因 2050 年劳动力规模更大)。 五、家用人形机器人预估核心结论 预计到 2050 年,全球家用人形机器人将达 8420 万台(占总量 8%),但基于以下因素采取保守预估: 可负担性:全球平均年收入 1 万美元,除非成本大幅下降(如从 2024 年的 5 万美元级降至 2050 年的 1.5 万美元级),否则多数家庭难以负担。 安全与社会接受度:家庭场景中,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可能引发儿童、老人照护的隐私与安全担忧,早期 adoption 受限。 AI 技术要求:家庭任务非结构化(如家务、陪伴),需更通用的 AI 模型,技术成熟度低于商业场景(如工厂流水线)。 分地区预估 美国: 按收入分层:年收入 <5 万美元家庭渗透率 0%,5 万 - 20 万美元家庭渗透率 3%-20%,>20 万美元家庭 33%。 到 2050 年:约 10% 家庭拥有人形机器人(1500 万台),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群体。 中国: 按收入分层:年收入 < 4.2 万人民币家庭渗透率 0%,4.2 万 - 100 万人民币家庭渗透率 10%-40%(低于美国,但可能受益于政府补贴)。 到 2050 年:约 3% 家庭拥有人形机器人(400 万台)。 世界其他地区: 高收入国家(不含美国):7.5% 家庭渗透率;中高收入国家(不含中国):2.3%;中低收入国家:1.5%;低收入国家:0.5%。 六、估值方法论与风险(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目标价 410 美元拆分 核心汽车业务:75 美元 / 股(2030 年 470 万辆销量,14 倍 EBITDA 估值)。 网络服务:160 美元 / 股(2040 年 65% 自动驾驶订阅率,ARPU 200 美元)。 出行业务:90 美元 / 股(2040 年 750 万辆共享汽车,1.46 美元 / 英里收入)。 能源业务:67 美元 / 股。 第三方供应:17 美元 / 股(如电池、AI 芯片对外销售)。 上行风险:自动驾驶订阅率超预期;新电池技术降本加速;人形机器人产能落地超预期。 下行风险:传统车企与中国厂商竞争加剧;特斯拉工厂扩产不及预期;全球人形机器人政策监管收紧。 七、关税影响与供应链挑战短期来看,美国对中国零部件加征关税将推高本土机器人生产成本(如特斯拉 Optimus 执行器因永磁体出口限制被迫重新设计电机),但长期影响有限: 替代供应商:转向日韩供应商可能缓解短期压力,但关键部件(如减速器、传感器)仍依赖亚洲供应链。 本土投资机会:关税或倒逼美国重建供应链,长期降低全球零部件成本(类似中国供应商赴美设厂)。 八、全球采用时间表与区域差异按收入等级划分(单位:千台) 低收入国家:2036 年 246 台→2050 年 14,006 台(主要为非洲、南亚国家,渗透率最低)。 中低收入国家:2036 年 3,745 台→2050 年 204,498 台(印度、越南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驱动)。 中高收入国家(含中国):2036 年 12,330 台→2050 年 504,307 台(中国占主导,制造业自动化需求旺盛)。 高收入国家(含美国):2036 年 7,363 台→2050 年 296,427 台(美国、欧洲,服务业与家庭场景率先落地)。 区域分布特征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含中国):2050 年累计 439,936 台,占全球 43%,中国贡献 70% 以上。 北美(美国为主):86,866 台,技术研发与高端应用中心。 九、长期展望:超越汽车的产业革命人形机器人不仅是制造业工具,更是 “具身 AI” 的核心载体,将重构劳动力市场(如替代高危、重复性岗位)、改变家庭生活(如照护、家务),并重塑全球工业格局。中国凭借供应链完整性、政府支持(如 “十四五” 机器人规划)和成本优势,已在硬件制造(电机、传感器、结构件)领域建立领先地位。美国则依赖 AI 算法、芯片(如 Nvidia)和特斯拉等企业的生态整合。 对于投资者,需关注两类机会: 硬件供应链: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商(如比亚迪、小鹏)向机器人转型; AI 与系统集成:特斯拉(Optimus)、Palantir(AI 调度平台)等。 风险提示:技术落地不及预期、全球经济放缓抑制资本开支、地缘政治加剧供应链分裂。 文章来源:智通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