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链从业者们,如何解“朱啸虎难题”?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4-17
浏览次数:
今年3月底,就在具身智能赛道继续爆火的这一年,一篇关于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报道,让具身智能以“偏离”主流市场声音的方式冲上了热搜。 “高共识又没有商业化路径”,这是朱啸虎给今年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定性。 这样的定性谈不上错或对,毕竟投资人的理念凭借的往往是自己的商业直觉和商业逻辑,而具身智能,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是一个仍需要放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周期来看商业化的产业。 不过,巧合的是,就在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登上热搜时,国内科技领域顶会中关村论坛在会刊上刊发了一篇封面文章,文章主题是《让资本成为科技的“合伙人”》。 这篇文章谈到了硬科技,也谈到了机器人,并指出: 京东亏损10年才上市、亚马逊坚持20年才盈利,硬科技的成长同样需要包容。 那么,作为托起机器人产业背后的力量,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如何看待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当下发展与朱啸虎的“断言”? 就在本周二的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上,神源生智董事长戴振东、埃斯顿酷卓总经理李远平、灵心巧手联合创始人周永、八环科技研究院院长资小林、他山科技副总裁付宜晖、华威科联合创始人王浩在内的几位机器人产业核心零部件链资深从业者,给出了他们的分析和答案。 戴振东:第一,我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非常乐观,第二,朱啸虎的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从投资角度来看,如果短期内看不到落地的可能性,选择退出也是一种投资逻辑。 坦率地说,人形机器人现阶段的技术进步已经超出了我原来的预期。 在去年上半年,我还觉得人形机器人好像遥遥无期,但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各个人形机器人团队的进步非常快。 不过,真正要用到具体商用场景,仍然会存在木桶效应,你要把所有短板补齐才能真正实现商用落地。 对于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而言,要关注到具体的细分行业,要思考怎样把机器人的优势用在具体细分行业中。 类比人类来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做的工作也不一样,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人是“全能冠军”。 同样,我们也可以先做一些应用在细分领域的机器人,例如某类机器人打螺丝钉又快又好,这也是通过机器人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 所以,人形机器人要先落地,然后再去做泛化,之后才是做一个通用型人形机器人。 李远平:朱总(朱啸虎)其实指的是人形机器人,但是具身智能的边界很广阔。 具身智能如今已经被写入我们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它本身是一个未来产业,按理说我们谈一个未来产业今年就要规模化量产或商业化落地,本来就会有点矛盾。 不过,放到全球科技竞争环境中来看,无论是政策还是资本的推动,多少会有些泡沫,但是一个产业发展前期存在一定的泡沫是合理的,过去我们见证的很多产业的发展都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所以接下来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可以去复刻新能源汽车,再造一个大产业,我认为,这是未来十年有可能成就的另外一个巨大产业。 人形机器人领域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作为投身到这个产业中的创业者,我经常和我的团队讲的一句话是“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也很兴奋能投身于这个行业发展中。 周永:我觉得这件事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对于创业者而言,听到投资人这个评价需要思考一下、警惕一下,他(朱啸虎)说一个十几万的人形机器人如果只会翻跟头的话,他不知道用户在哪里。 我觉得人形机器人一方面是要降低成本,例如将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或许就能普及。 第二,要增加灵巧手的功能,让机器人可以干活。 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从业者需要谨慎的思考这件事情,因为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如果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就需要谨慎地利用好每一份资金,让自己不至于“下牌桌”。 站在投资人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一级市场的公司有没有泡沫,本质上要看二级市场是否愿意为一级市场买单。 美国的创业公司90%以上都是通过并购退出,7%是靠分红,只有3%左右走到了IPO上市。 我们看一级市场的科技巨头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态度: 首先,deepseek让人工智能得到了升温,阿里、腾讯等市值已经上涨了不少; 其次,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科技巨头还在加大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本质上二级市场的发展不是由基金管理者决定的,而是由二级市场决定的。 第三,站在国家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是当仁不让的新智生产力,是我们应该大力投入的产业。 第四,站在人类文明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人类所有的研发费用当做一个整体,看我们要投在哪个地方。 例如可以投入AI应用,朱啸虎认为AI应用很赚钱,但是硅谷大佬们的观点和他的不一定相同。 硅谷知名投资人Peter Thiel曾说过,“我们希望得到飞行汽车,却只得到了140个字符。”他认为物理世界的变化太小了。 前段时间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也指出,AI对大家的影响可能没想象的那么大,如果真有那么大的影响,为什么美国的GDP还只有2%的变化。他认为如果有影响,至少应该有10%的增长。 OpenAI CEO Sam Altman也指出,本来我认为这是一次革命,但是现在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工具。 从整个人类的研发投入来看,我们可能需要在物理世界进行更多的投入,而超过“比特世界”。 最后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其实不用参考别人对未来的看法,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未来。 资小林:我们回头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时,很多人是不看好的,认为新能源汽车没前途,或者认为还需要很长时间。 有一次我在北京参加一个绿色发展论坛,日本有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要发展,除非有诺贝尔式电池技术创新才有可能。 然而,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发展到了当时难以想象的程度。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还处于产品化阶段,当然它可能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多难题,但是通过在不同场景中应用,在应用中解决问题,或许当前的机器人不一定是人形,也不一定是双足,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往前走。 但最终的形态一定是人形,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已。 付宜晖:无论是从我个人视角,还是我接触的产业链上下游同行从业者来看,大家都很看好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 我们(公司)所在的触觉感知领域刚好在做人形机器人的闭环产品,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可以率先落地的场景。在人形机器人实现之前,就已经可以在一些垂直场景率先落地。 像我们与云迹科技合作,通过底盘加上机械臂,以及末端执行器和触觉传感器的模型算法,已经可以在酒店场景实现落地应用。 就生态而言,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赛道肯定不是一个一家独大的赛道,需要和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共同合作和推进。 像我们的下游厂商,例如灵巧手、人行机器人厂商,我们认为,大家在合作过程中更多可以往前迈一步。 从我们的视角,我们不仅做底层芯片和触觉传感器,还支撑了底层像人形机器人的触觉模拟仿真、积累了底层触觉感知数据库、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触觉感知模型,以及相应的自适应抓取算法,来赋能下游合作伙伴。 我们认为,在做触觉底层模型时,因为涉及不同技术路径的数据,所以会涉及到不同路径的数据迁移,会涉及整个生态,大家只有一起协同起来,才能更好地把行业做好。 王浩:我身边一些师弟师妹、学长学姐听说我们在做人形机器人时,大家都充满热情和期待,非常乐意投入到这个行业里。 我不太相信,这些年轻人都如此热爱、愿意主动投身的行业会做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