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也需"持证上岗":标准、认证与其背后的话语权|FAIR plus 2025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4-02 浏览次数:

图片

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而行业标准作为这一变革的"规则制定者",不仅决定着机器人能否安全"上岗",更深刻影响着国家在智能制造时代的竞争位势。


01
简单的多维价值
从安全底线到战略高地



1. 安全认证:机器人"上岗"的必备资质


在工业场景中,一台汽车焊接机器人手臂的运动速度相当于一枚小口径子弹的冲击力。GB 11291.1-2023标准通过"双通道安全电路"18项强制性要求,将工业机器人事故率控制在0.12/百万小时以下

医疗领域更为严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遵循的ASTM F2554标准要求其定位误差不超过0.3毫米;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符合YY/T 1712-2023标准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3%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ISO/TS 15066标准专门针对协作机器人制定了力/力矩限制标准,规定机器人任何部位与人体接触时的最大作用力不得超过150N,这一量化要求直接推动了柔性驱动、触觉传感等技术的发展。


2. 产业协同:破解"万国牌"困局


机器人产业链涉及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运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标准不统一会导致严重的兼容性问题。以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为例,当前市场上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腱绳驱动等不同技术路线并存,单个厂商的研发投入往往超过2亿元。通过制定《人形机器人电驱动一体化关节接口规范》等行业标准,可统一机械接口、通信协议和性能指标,使供应链成本降低30%以上。在工业机器人领域,OPC UA over TSN标准的推广使得不同品牌的机器人控制器与MES系统的对接时间从原来的2周缩短至4小时


3.创新引导:标准驱动的技术跃迁


标准不仅是技术现状的总结,更是创新方向的指引。GB/T 44589-2024《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技术要求》首次明确定义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自主调整等7大技术特征,推动相关专利年申请量增长65%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IEEE 11073标准对设备互操作性的要求,直接催生了"数字孪生手术室"等创新应用。更值得关注的是,标准正在从"跟随创新"转向"引领创新",如中国提出的机器人云服务平台架构标准,已引导产业向"--"协同计算方向发展。


4国际竞争:标准即话语权


2025年中国主导制定的《互联家庭养老机器人性能准则》成为ISO国际标准后,国内相关产品出口关税平均降低2.3个百分点。反观工业机器人领域,由于核心安全标准长期遵循ISO 10218,我国企业每年支付专利许可费超15亿元。这种"标准赤字"现象凸显规则制定权的重要性:日本发那科凭借其在ISO/TC 2996个工作组召集人席位,将其技术方案写入14项国际标准。


02
国内标准体系
从追赶到并跑



1. 标准体系架构


中国已建立起覆盖基础通用、关键技术、行业应用的机器人标准体系。截至2023年底,现行有效国家标准达86,行业标准142,其中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标准如GB/T 12643-2023《机器人术语》已更新至第三版,新增"群体智能""数字孪生"等术语定义;性能标准如GB/T 39265-2020《工业机器人性能测试方法》实现与ISO 9283国际标准完全对标。


2. 重点领域突破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安全标准GB 11291.1-2023对防护系统提出"双通道安全电路"等严格要求;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导购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等团体标准填补市场空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兴技术标准:


- 自适应机器人:科大讯飞牵头制定的GB/T 44589-2024标准,首次规定环境变化响应时间应≤200ms

人形机器人:上海发布的分类分级标准将智能化水平划分为L1-L5共5个等级

医疗机器人:手术导航机器人精度标准要求定位误差≤0.3mm


3. 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


"长三角机器人产业标准联盟"等区域协作机制推动标准先行先试。合肥高新区实施"标准+"战略,对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300万元奖励。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2023年机器人领域标准制修订中企业主导比例达58%,较2018年提高27个百分点。


4. 标准升级路线图


- 2024-2025:完成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等10项团体标准

- 2026年前:推动3项自适应机器人标准成为ISO标准

- 2030愿景:在群体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形成标准引领






图片
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
FAIR plus 2025
(4月24-26日)

深圳会展中心(福田)7-8号馆

扫二维码领取参观门票!

图片


03
国际标准竞争
规则制定权的博弈


1. 国际标准组织格局


ISO/TC 299机器人技术委员会下设6个工作组,主导制定基础通用、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标准;IEC/SC 62D专注医疗机器人安全标准。近年来中国参与度显著提升:


提案数量:从2015年的3增至2023年的21项

主导项目:养老机器人安全标准等5项国际标准由中国牵头

专家席位:中国专家在12个工作组中担任召集人


图片
▲国内外部分行业标准对比


2. 标准技术路线竞争


在协作机器人安全限力标准制定中,欧洲主张采用"功率和力限制(PFL)"方法,中国则提出"动态响应评估(DRA)"方案,最终形成的ISO/TS 15066标准融合了双方技术路线。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日本主导的模块化标准与中国推动的云化架构标准正在形成技术路线竞争。


3. 标准与贸易的联动


欧盟新机械法规(2023年生效)将EN ISO 10218标准转为强制性要求,直接影响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2023年因标准符合性问题导致的机器人产品退运金额达1.2亿美元,凸显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关键作用。



04
标准制定生态
多方共治的协同网络



1、政府:顶层设计与政策杠杆


政府在机器人行业标准制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参与标准制定,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降低标准制定的成本与风险。


- 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要求所有项目成果必须转化为标准提案

合肥高新区对主导国际标准企业给予300万元奖励,带动区内企业标准提案量年增40%


2、企业:从执行者到塑造者


企业作为机器人研发、生产与应用的主体,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与技术痛点。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企业积极贡献实践经验与技术数据,确保标准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企业通过采用行业标准,规范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形成标准引领企业发展、企业推动标准完善的良性循环。


新松机器人通过主导GB/T 39266标准,其汽车焊接机器人市占率提升至34%

拓斯达"标准工程师"岗位年薪达80万元,专门负责将专利技术转化为标准条款


3、科研机构与高校:技术策源地


科研机构与高校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专业人才储备,为机器人行业标准制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此外,科研机构与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为标准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源源不断地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建立标准孵化中心,近三年推动17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开发的机器人可靠性测试方法被6项国标采用


4、行业协会:协同推进器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内的协调者与组织者,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会员单位参与标准制定,协调各方利益,凝聚行业共识,确保标准制定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行业协会通过开展行业调研、技术交流、培训等活动,广泛宣传推广行业标准,提升标准的知名度与认可度,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往年参与标准制定照片(部分)


随着机器人技术向智能化、集群化、服务化发展,标准正在从"技术规范"升级为"战略资源"。对中国企业而言,既要深耕核心技术突破,更要提升标准规则运作能力,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路径,真正实现从产品输出到规则输出的跨越。未来5年,谁掌握了机器人自适应能力、群体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标准制定权,谁就能在价值数万亿的智能机器人市场中占据制高点。


2025年4月24-26日,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主召集举行“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将坐标深圳,打造出一个向全世界展示机器人全品类的硬件选购会,在三天活动中还将举行四场人形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相关标准工作会议。


图片
图片

【机器人产业链大规模召集

图片


一、活动内容丰富:


-3天主论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与学术前沿论坛、资本论坛、出海论坛);

-3场发布会(《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发布)

-4场标准工作组会议(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

-5场技术社区共建会( 2025 NVIDIA 创业企业展示和GTC 2025 亮点回顾 、全球ROS开发者技术交流大会、国内知名的开源技术社区开源中国OSCHINA、嘉立创技术沙龙、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高校专场);

-10+场新品发布及产品说明会

-20+具身场景供需对接会 (智能制造、智慧康养、智慧园区、商贸服务、水务管网、建筑钢构、煤炭矿山、油田服务、垃圾焚烧等场景...);


二、展商云集


-50+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环节;

-150+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及整机企业实物展示;


三、观众专业


400+人次海外专业买家团;

20000+人次行业专业观众;


▍商务合作
大会组委会委托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诚邀大会参展企业,如有意向,请联系:
张老师:1330571323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