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3-28
浏览次数:
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具身大模型机器人等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北京重大开源成果……3月2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的重大成果发布环节,十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 本次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包括:
科技成果一: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EAST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对可控核聚变相关问题开展探索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团队成功实现了超过1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详讯:实现“亿度千秒”后,“人造太阳”下月又将迎来新一轮实验 科技成果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 发布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辐射光源之一,储存环W73扭摆器发射的高能同步光经光束线准确传输到350米外的硬X射线成像实验站,成功发射第一束光。 详讯:怀柔科学城发出“最亮的光”!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启动带光联调 科技成果三:“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发布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中船集团研究建造的“梦想”号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以“小吨位”实现“多功能”,成功解决了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功能同船融合问题,最大钻深达11000米,打造全球海域无限航区的海上“实验室”。 科技成果四: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 发布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绿发投资集团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深低温梯级液化蓄冷工艺和常压低温储存技术,成功研发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实现百千瓦级到万千瓦级工程化突破,每天储存释放电量高达60万千瓦时,为沙戈荒地区等广域新能源基地提供新型储能解决方案。 详讯:液态空气储能“充电宝”在建,将能满足3万余人用电需求 科技成果五:高分辨率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技术 发布单位:教育部、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团队提出扫描光场成像原理和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解决了传统二维传感器无法实现三维高分辨动态成像和大范围的成像光学像差的问题,研发的大视场高分辨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镜,相比最先进的商业化荧光显微镜三维视场提升90倍,成像通量提升了322倍,实现了三维长时程观测。 科技成果六: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 发布单位:科学技术部、北京昌平实验室 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犹如为解码人类基因组功能信息安装了一台“超清显微镜”,首次达到了单细胞水平及单分子灵敏度,在检测转录因子结合的分辨率和通量上有两个数量级的提升,实现了对人类细胞转录因子图谱的低成本、系统性绘制。 详讯:解读人类基因组的“超清显微镜”问世! 科技成果七: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 发布单位:教育部、北京化工大学 己二酸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学原料,传统化工厂生产尼龙原料己二酸时,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北京化工大学团队通过对生物合成通路进行最优设计,获得了高效生产己二酸前体的微生物菌株,其产量达到了110g/L,为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详讯:“细胞工厂”效率持续提升,可产出航空航天装备原材料 科技成果八: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 发布单位: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 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遗传性眼病会导致视觉丧失,针对失明群体的基因治疗技术,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将一种新型光敏蛋白表达至失明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可以帮助患者再度感光并实现部分视觉功能的恢复,为失明患者点燃了希望之光。 详讯:注射一针药物就有机会复明?基因新药开启盲人新“视界” 首例受试者在接受治疗后报告可以感受到外界光刺激/受访者提供 在健达九州,创始人罗敏敏(右)开展科研工作/受访者供图 科技成果九: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 发布单位: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昌平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快手可灵AI、生数Vidu AI赋能小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发,研发效率提升数十倍,快速找出性能环保双优的压铸新解。 AI解锁蛋白复合物结构预测密码,药物对接速度提升数十倍。 合成生物制造元件设计模型,计算效率提升5万倍。 AI赋能儿科医生,辅助生成更精准的诊疗方案。 AI工具让个性化学习走进现实。 金融反诈系统,实现毫秒级拦截伪造音视频攻击。 具身大模型机器人,赋能零售业态智慧升级。 手机智能体自主跨APP操作,一键搞定每一个生活需求。 详讯:“AI+”链接千行百业,“人工智能第一城”产出系列成果 科技成果十:北京重大开源成果 发布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想汽车、智谱AI、面壁智能、开源中国 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成为国际开源社区最活跃的RISC-V处理器核。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源全球首款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通用平台“天工”。 北京微芯院开源全球首个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 理想开源首个整车操作系统,构建面向自动驾驶的端到端高性能、高安全、低资源消耗分布式操作系统。 智源研究院、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智谱AI、面壁智能等开源基座模型。 开放原子基金会、开源中国等持续繁荣开源生态。 北京将始终以开源开放为本色,打造全球开源开放之都。 详讯:建设全球“开源之都”,北京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据论坛政策成果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往届,今年的重大成果发布实现了三个“首次”: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20周年之际,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在论坛开幕式环节发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首次面向全国范围进行成果征集;首次由人工智能全流程参与发布视频制作,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展现北京在人工智能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 本次发布的成果聚焦科技前沿,也关注到赋能千行百业的新技术,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明星企业小米先后发布SU7、SU7 Ultra车型,备受业界关注。本次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之一的“AI+新材料”,应用场景就有小米汽车的身影。 据了解,小米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搭建了多元材料AI仿真系统,从上万种合金配方中快速锁定最优解,研发出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泰坦合金”。通过一体化压铸,泰坦合金应用于小米首款车型SU7车身结构件,焊接点减少840处,大幅提升车身结构的稳定性,并减轻车身重量、提升续航能力。这一新型材料成果,不仅助力小米汽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更为整个汽车制造行业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AI+医疗”“AI+零售”“AI+金融”的创新成效也已经在产业中落地显现。 比如,在“AI+零售”方面,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首个具身智能智慧药房解决方案,由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负责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在“AI+医疗”方面,推出了AI儿科医生产品,整合了医院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与百川智能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现图文问诊、语音问诊、视频诊断/问诊、医疗信号分析及健康管理等核心应用模式。 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在药店进行无人值守/受访者提供 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未来在家庭场景应用/受访者提供 开源作为创新重要的协作模式,已成为推动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从最初的软件行业走向了硬件、芯片等多个领域。 本次发布的重大科技成果中,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北京重大开源成果,包括全球首款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通用平台“天工”、全球首个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理想整车操作系统、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等多个重点开源成果,全面展示多个领域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的最新成就。 “开发操作系统需要巨大投入,采用单一企业闭源开发模式,会导致行业整体资源浪费,延缓行业发展。”理想汽车整车操作系统架构负责人黄震表示,基于这些原因,理想汽车决定将整车操作系统开源,构建面向自动驾驶的端到端高性能、高安全、低资源消耗分布式操作系统,重构行业创新合作生态。开源内容包含车控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操作系统、通信中间件、虚拟化平台等若干核心组件,“该系统作为完整的整车级操作系统,完全开源。”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