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IEEE Fellow新晋名单公布!共83位华人学者当选!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11-25 浏览次数: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公布了2022年新晋Fellow名单。在新增名单中共有265位学者入选,其中华人学者有83位(占总人数的31.3%左右)。其中,清华大学3人,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2人,其他单位1人,另外齐鲁工业大学成为唯一入围的双非院校。(数据来源:青塔)


关于IEEE Fellow


IEEE全称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于1963年成立,是信息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创新驱动源之一。


在电气及电子工程、计算机及控制技术领域中,IEEE发表的文献占了全球将近1/3。


IEEE Fellow,是IEEE授予成员的最高荣誉,每年由同行专家在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中评选出,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会员总人数的0.1%。


由于每年IEEE Fellow名额极少,所以当选者均为取得重要成就的杰出科学家,是学术科技界研究者的荣誉和重要的职业成就。很多人也愿意将“IEEE Fellow”作为自己在科研和技术领域能力的证明。


华人科学家一直是IEEE Fellow的重要力量。包括李开复、张亚勤、陆奇、张宏江、沈向洋、杨强、陈宝权、贾佳亚、叶杰平、周伯文等一大批计算机领域的大牛,都曾经获得过这份荣誉。

 

在今年上榜名单中,我们能看见不少熟悉的AI大牛身影: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汪玉、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飞飞、嬴彻科技CTO杨睿刚……


此外AI领域学者有19位(占总人数的7.2%左右),包括:汪玉、郑冶枫、李飞飞、山世光、申恒涛、童行行、王海峰、谢幸、杨睿刚、王井东、赵国英、韩军伟、Shih-chii Liu、Guojun Qi、田永鸿、李青、曹明、王冬梅、冯俊兰等。(此为AI科技评论统计结果,不代表官方结论。)


2022年IEEE Fellow新晋当选华人名单


序号

姓名

单位

入选理由

1

Chee-yee Chong

独立研究者

对多传感器跟踪的信息融合方法作出贡献

2

陈红胜

浙江大学

对电磁超材料和隐形斗篷作出贡献

3

章秀银

华南理工大学

对滤波天线设计作出贡献

4

Jiang Zhu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

对无线通信天线设计作出贡献

 

5

张亮

腾讯AI Lab

对地面广播和宽带系统中非正交复用技术的贡献

6

Jinjun Chen

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

为云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可扩展架构作出贡献

7

计宇生

国立情报局研究所

对移动和动态系统中的分布式计算作出贡献

8

李克秋

天津大学

对资源高效和面向 QoS 的云计算作出贡献

9

李飞飞

阿里达摩院

对数据库查询处理和优化以及云数据库系统作出贡献

10

David Lo

新加坡管理大学

对协同软件工程和数据挖掘作出贡献

11

茅斫青

密歇根大学

为互联网路由和移动系统的性能和安全作出贡献

12

山世光

中国科学院

对视觉信号处理和识别作出贡献

13

申恒涛

电子科技大学

对多媒体内容理解和检索作出贡献

14

童行行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对图挖掘作出贡献

15

王海峰

百度

在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贡献和引领

16

Jun Wang

中佛罗里达大学

对低功耗磁盘存储系统设计作出贡献

17

Cathy Wu

麻省理工学院

对计算生物学和数据科学作出贡献

18

谢幸

微软亚洲研究院

对空间数据挖掘和推荐系统作出贡献

19

Li Xiong

埃默里大学

对隐私保护和安全数据共享作出贡献

20

Ying Xu

佐治亚大学

在从生物数据中发现知识方面作出贡献

21

杨睿刚

肯塔基大学、嬴彻科技

对 3D 计算机视觉和自动驾驶作出贡献

22

禹继国

齐鲁工业大学

为云和社交环境中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作出贡献

23

赵国英

芬兰奥卢大学

对面部表情分析和特征表示作出贡献

24

韩军伟

西北工业大学

对视觉显着性检测和图像理解作出贡献

25

Shan Liu

腾讯

引领多媒体和多核处理器领域的研究

26

Shih-chii Liu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对神经形态工程作出贡献

27

Guojun Qi

中央佛罗里达大学

对多媒体分析和应用作出贡献

28

田永鸿

北京大学

对基于知识的可视化数据分析作出贡献

29

王井东

百度

对视觉内容理解和检索作出贡献

30

李青

香港理工大学

对机器学习在多媒体、数据挖掘和数据存储的应用作出贡献

31

Zhijun Li

中国科技大学

对可穿戴机器人和生物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作出贡献

32

Ivor Tsang

悉尼科技大学

对大规模机器学习和迁移学习作出贡献

33

阳春华

中南大学

在复杂工业过程的智能控制和优化方面作出贡献

34

陈名华

香港城市大学

 

对延迟关键网络系统作出贡献

35

Xiang Cheng

明尼苏达大学

对车辆通信通道建模和系统设计作出贡献

36

戴凌龙

清华大学

对大规模 MIMO(多进多出)作出贡献

37

傅晓明

哥廷根大学

对边缘计算和网络资源管理作出贡献

38

Chuanxiong Guo

字节跳动

对数据中心网络设计作出贡献

39

Ping Wang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对异构无线网络的无线电资源分配和性能建模作出贡献

40

Guiling Wang

康涅狄格大学

为传感器网络和车载网络的分布式算法设计作出贡献

41

杨铮

清华大学

对无线定位和传感作出贡献

42

Lei Ying

密歇根大学

为云计算系统和无线网络中的资源分配作出贡献

43

Jun Zhang

香港科技大学

对密集无线网络作出贡献

44

钟章队

北京交通大学

对铁路移动通信理论、技术和发展的贡献

45

曹明

格罗宁根大学

为传感器、机器人和社交网络的多智能体控制系统作出贡献

46

汪庆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对用于电容储能的聚合物电介质的贡献

47

Hang-ting Lue

旺宏电子

对电荷捕获存储器和 3D NOR 闪存的贡献

48

Huili Xing

康奈尔大学

对 GaN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贡献

49

Jianhua Yang

贝勒医学院

对记忆和神经形态计算中的电阻开关材料的贡献

50

Ki Chon

康涅狄格大学

因开发出从智能可穿戴设备检测房颤的新算法(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lgorithms to detect atrial fibrillation from smart wearable devices )

51

王冬梅

佐治亚理工学院

对生物医学信息学与人工智能作出贡献

52

Zhiping Yang

谷歌

对高性能数据中心电子产品的信号和电源完整性作出贡献

53

Xiaoning Ye

英特尔

对高速互连设计、优化和测量方法的贡献

54

Chuan Seng Tan

南洋理工大学

对用于 3D 封装和集成的晶圆键合技术的贡献

55

Fang Deng

克拉克森大学

对永磁驱动设计和控制方法的贡献

56

Xinkai Chen

日本芝浦工业大学

对机电系统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和非线性观测器设计的贡献

57

刘添华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对交流传动无传感器控制的贡献

58

Guang-hong Yang

中国东北大学

对动态系统容错控制作出贡献

59

严如强

西安交通大学

为旋转机器的缺陷/故障检测和诊断作出贡献

60

Yingbin Liang

俄亥俄州立大学

对无线系统信息论方法的贡献

61

Guohan Hu

IBM

 

对自旋转移扭矩 MRAM 材料和器件作出贡献

62

Ping Liu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对永磁研究和磁性纳米粒子合成和表征的贡献

63

Wenquan Che

华南理工大学

为微波无源元件的平面传输线结构作出贡献

64

Anding Zhu

都柏林大学

对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行为建模和数字预失真的贡献

65

Lay-kee Ang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

对纳米二极管和量子材料中的电子发射和空间电荷效应的贡献

66

毕天姝

华北电力大学

对同步相量技术和保护继电器应用作出贡献

67

Lingling Fan

南佛罗里达大学

对基于逆变器资源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的贡献

68

Qi Huang

成都理工大学

在智能电能系统信息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69

Lei Wu

斯蒂文斯理工学院

对电力系统和大型相互依赖的基础设施的随机建模和优化的贡献

70

Le Xie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

对电力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的经济和安全运行的贡献

71

姚良忠

武汉大学

在支持大型风电场集成的 HVDC 电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72

陈宝兴

亚德诺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对集成信号电源隔离和集成磁性作出贡献

73

Zetian Mi

密歇根大学

对 III 族氮化物光子学和清洁能源作出贡献

74

Haisheng Rong

英特尔

对硅光子器件作出贡献

75

Youfu Li

香港城市大学

对使用结构光图案投影的主动视觉传感的贡献

76

冯俊兰

中国移动研究院

在语音对话应用程序、人工智能平台和网络智能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77

吕思伟

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

对数字媒体取证技术的贡献

78

郑冶枫

腾讯

对医学成像机器学习作出贡献

79

Thomas Cho

露华浓

因在 CMOS RFIC 设计和无线移动系统商业化方面的领先地位和贡献

80

艾博

北京交通大学

对高速铁路信道建模和无线通信作出贡献

81

汪玉

清华大学

对特定领域加速器设计的贡献

82

金剑勋

天津大学

因开发可操作的高温超导功率器件

83

陈治鸿

香港科技大学

对低维纳米材料的理解和应用作出贡献

关于2022 IEEE Fellow的完整版新晋名单,可以戳下方地址查看。


2022 IEEE Fellow完整名单:


https://www.ieee.org/content/dam/ieee-org/ieee/web/org/about/fellows/2022-ieee-fellows-class.pdf


文章来源:综合自量子位、青塔、AI科技评论